林浩:要把“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本报记者 潘 建 王 吟
“汪洋主席在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工作质量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迫切需要。推动政协工作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我表示赞成。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住黔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林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林浩委员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质”是一个关键词,是一个核心要素。只有“质”的提升,才有核心竞争力;改革的关键是效果。改革促发展,效率出质量。“发展”反过来考核改革是否成功,质量反过来验证效率是否达到了目的。发展改革并重,质量效率并举。所以改革必须要高效,没有效率就没有效果,改革就失去了目的;同样,对于一个提案的提出,必须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必须要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部门的工作同频共振,必须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提案提得不准确,就不会引起承办部门的重视,如果提案写得太超前,承办部门又无法答复,如果提案与有关承办部门当前的工作正好合拍,承办部门在办理中也就能引起重视并同时推动相关工作。所以建言要建到关键处。一个提案如果不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达不到提案的效果,也就失去了提案的意义和目的。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上,林浩委员主要关注种子安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向纵深发展、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社保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准备根据以上问题提交四件个人提案。
如在种子安全问题上,林浩委员拟提交《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用种安全的建议》提案。会前他就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并邀请专家进行了论证。林浩委员说,随着种子市场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种子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外资种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端蔬菜、大豆等为例,国家放开限制后,国外种企占据国内市场50%以上的份额,山东寿光每年销售6亿元的蔬菜种子,国外种企就占了4亿元,这些仅是外资种企涉足国内种子市场的冰川一角。现状表明,我国种企自身实力较弱,需要国家大力扶持。
林浩委员对国产种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他说,当前我国种子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处于结构性过剩,特别是近两年我国主要粮油作物品种选育呈井喷式发展,但品种缺乏原创性,多为低水平同质化,创新性品种较少、突破性品种缺乏,在品种类型上储备不足,部分高端种子市场竞争力弱,同时也存在不可再生种子资源流失和国家政策措施有待完善的问题。
为此,林浩委员建议:一是加强种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行业集中度,避免同质化育种;二是引导扶持国内种企发展自身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原生种质资源挖掘、开发与利用;四是进一步深化种子行业“放、管、服”,完善品种审定有关政策措施,改变品种准入门槛过高、时间过长、程序过多的现状;五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种企与科研单位合作,创新育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