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486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1-15

红色赫章

□刘 毅

  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来到赫章哲庄坝。

  下得车来,离开212省道,沿“Z”字形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一片平坦的凹地,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宛如一枚倒立的硕大惊叹号,赫然扑入眼帘,令人震撼。

  这是一座依山而立、方形底座、四棱上线、高大宏伟的纪念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的楷书镏金碑名:“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在蓝天白云,巍巍青山映衬下,熠熠生辉,愈发耀眼。

  82年前,彪炳千古,可歌可泣的“哲庄坝战斗”和“乌蒙山回旋战”,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伫立纪念碑前,穿越不算久远的时光隧道,耳畔仿佛响起当年红军与敌人激战的激烈枪声,眼前的崇山峻岭,隐约闪现着红军战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姿……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挺进贵州毕节,创建了在黔(西)、大(方)、毕(节)革命根据地,大量“扩红”,毕节5000多优秀儿女,踊跃参加红军。

  蒋介石闻讯,再也坐不住了。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围剿红二、六军团,并从南京飞抵贵阳,亲自督战。

  风云突变,黑云压城。

  在大兵压境、难以立足的形势下,红二、六军团主动撤离毕节,拟向安顺方向挺进。

  这时,前堵后追的国民党中央军李觉、郭汝栋、郝梦龄3个纵队,转到红军东南面,截断了红军前往安顺的道路。中央军万耀煌纵队,则尾追红军至毕节一带。

  1936年3月2日,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贺龙、萧克、王震、任弼时、关向应、甘泗淇等人,在赫章野马川中街大地主刘翼苍家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研究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会议决定:以赫章为中心,在威宁、赫章和云南镇雄、彝良、昭通一带乌蒙山区,与敌周旋,选择有利战机,打击和歼灭敌人,伺机向滇东转移。

  这就是著名的野马川会议。

  野马川会议的召开,拉开了“乌蒙山回旋战”威武雄壮的序幕。

  10天后,也就是3月12日,终于有了战机。

  这一天,由团长成钧、政委余秋里指挥的红十八团,按军团部署,正向镇雄方向前进,突然接到贺龙总指挥的命令,要他们火速赶往赫章哲庄坝,阻击前往镇雄的万耀煌纵队。

  红十八团赶到干沟梁子时,敌军正沿坡脚,由西向东开进,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猛烈开火,呐喊着冲向沟底,消灭了行进中的部分敌军。为彻底消灭围困在沟底的顽敌,成团长站起来查看地形,选择进攻路线。

  这时,余秋里看见对面山上的敌人正举枪向我方射击,急忙站起身来,伸出左手,将成团长拉倒,随即大喊一声:危险!话音未落,敌人一排子弹打来,击中他的左臂,鲜血直流。卫生员简单地给余秋里包扎了一下,他又继续指挥战斗。

  在给敌人重创后,总指挥部命令我军撤出战斗。但为掩护部队转移,必须消灭对面山坡上的敌人。

  团长成钧、政委余秋里带领部队迂回到对面山上,占领了大半个山包,缴获了十几只驳壳枪和几挺机枪,就在他们即将占领整个山头时,敌人一梭子机枪子弹扫过来,又打在了余秋里本已负伤的左臂上。

  余秋里仔细瞅了瞅,打断的骨头茬子,已穿透皮肉,两根裸露的青筋,微微颤动,痛觉,似乎也有点儿麻木了。

  战斗正激烈进行,余秋里顾不得多想,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天黑,部队安全转移。

  当时正在红十八团的六师政委廖汉生,见余秋里伤势严重,命令担架队,将他送到了师卫生部。

  哲庄坝一战,战果辉煌。

  红四师、红六师将行进中的万耀煌纵队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四处溃散。

  红军俘敌200余人,毙伤敌营连以下官兵120余人,缴获重机枪7挺,长短枪数百支,弹药300余挑。

  纵队司令万耀煌于溃乱中,侥幸仓皇脱逃。

  头一天,即3月11日,将指挥部设在巴溜荒戛梁子下鲁正宣家的贺龙总指挥,12日凌晨,战斗打响后,请鲁家帮工陈家珍带路,来到炮声隆隆、弹丸横飞的哲庄坝蛇倮梁子,亲临前线指挥。

  这就是乌蒙山回旋战中关键的一战——哲庄坝战斗。

  哲庄坝战斗结束后,左臂伤势严重的余秋里,离开了红十八团,随师卫生部行动。但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成天不是打仗,就是行军,根本无暇治疗,更别说手术了。

  余秋里负伤不久,伤口发炎腐烂,痛得钻心。当时没啥止痛药,无奈,他不时将受伤的左臂,伸到冷水里泡一泡,以缓解疼痛。伤口怕晒太阳,一晒就火辣辣地疼,行军时,就尽量走阴凉的地方。过草地,无荫可遮,就带上一个灌满水的水壶,两条毛巾,痛得实在难忍,便用凉水浇在伤口上,然后,用湿毛巾敷在上面。一只手拎不了毛巾,战友张秀龙就帮他拧干,清洗,再敷在伤口上。其间,有一段没药可换。过了噶曲河,医生打开纱布一看,伤口已腐烂生蛆,只得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把蛆一个个地夹出来,再用盐水清洗伤口……

  甘南战役后,也就是1936年9月20日,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首长的关心下,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侯成友,从县城钟表店找到一根钢锯片,从修械所弄来一把锯弓,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亲自为余秋里做截肢手术,将已干枯、坏死的左手锯掉。

  这时,距余秋里3月12日在哲庄坝战斗中负伤,已半年有余,整整192天。

  1955年9月,时任中央军委总财务部部长的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我军赫赫有名的“独臂将军”。后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指挥千千万万个“铁人”,在广袤无垠的松辽平原,展开石油大会战,苦干3年,建成大庆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1975年元月,余秋里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唯一一位以中将军衔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将军……

  老师,下山吧!时间不早了。

  突然,背后传来赫章文友小张的声音,将我从哲庄坝历史的回顾中拉了回来。不经意地抬头一看,可不,橘红的日头,宛如一枚大大的蛋黄,颤巍巍地挂在远处的山巅上。

  好吧!我转过身来,愣了愣,说,下山。

  倏忽间,不禁意绪难平,心潮澎湃。

  年过不惑的小张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作家,除了文学创作,对红色文化颇有研究,之所以劳其“导游”,也有乘机请教之意。

  赫章的红色文化,蛮丰富的嘛。下山途中,我有感而发。

  那是,故事还真不少哩。一说到红色文化,小张便来了劲,会心地笑笑,打开了话匣子。

  乌蒙山回旋战,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10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于莽莽乌蒙,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终于跳出了铁桶似的包围圈,在昭通、威宁之间,杀开一条血路,直指滇东。

  可以说,乌蒙山回旋战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就难怪,毛泽东在《长征》这首七律中,为什么会发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赞叹了。在开国领袖看来,磅礴乌蒙,叠嶂峰峦,在红军脚下,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而已。一个“走”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尽显红二、六军团乌蒙山回旋战之神韵。

  长征结束后,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在保安会见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六军团为主组建)、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闻名遐迩的经典战役——乌蒙山回旋战,历时23天。其间,有19天转战于赫章境内,红军不停地与敌人捉迷藏,转圈圈。

  是吗,我说,那赫章是乌蒙山回旋战主战场啊。

  没错。小张肯定地说,除了云(南)贵(州)接壤的以萨沟(今镇雄巴溜)一带,威宁板底、云南奎香等地,赫章境内的哲庄坝、可乐、回水塘、倮依、法卡坡、赵家梁子、蒋家河坝、三锅桩、坪子场等地,都留下了红军战斗过的足迹。

  可以自豪地说,当年参加乌蒙山回旋战,在赫章境内战斗过的元帅、将军,就有七八位之多。如贺龙元帅;萧克、王震、甘泗淇、贺炳炎上将;廖汉生、余秋里、成钧中将。开国将军中,共有10位“独臂将军”,在赫章战斗过的,就有两位,就是余秋里和贺炳炎。中将成钧,也就是当年与余秋里搭档的红十八团团长,危急时刻,余秋里毫不犹豫地为他挡了一枪。没想到,这一挡,余秋里失去了左臂,挽回的,却是一位中将的生命。更没想到的是,当年的这一对搭档,1955年授衔时,双双成了“两颗星”的将军。

  多年后,曾任空军副司令的成钧,不止一次地说:长征时,我们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是主力团,我是团长,秋里是政治委员。要不是他那条胳膊,我早就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啦!并一再叮嘱家人,一定要铭记“救命恩人”余秋里。

  小张不愧红色文化方面的“专家”,说起长征中与赫章相关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赫章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夜郎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这是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财富啊。听了小张的讲述,我很是感慨。

  是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赫章人的血液,浸透赫章人的灵魂,迸发出不可估量的物质力量。

  1985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采写的赫章海雀村极度贫困的“内参”,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吹响了我国扶贫开发的进军号。

  82年前,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赫章,是乌蒙山回旋战主战场。眼下,作为扶贫开发“发源地”的赫章,也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尽管困难不小,压力很大,但赫章人一定能战胜困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彻底甩掉贫困帽子,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小张顿了顿,看了我一眼,见我听得津津有味,又接着说,远的不说,就哲庄镇而言,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已被列为全省50个红色旅游重点建设经典景区之一,也是赫章省级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哲庄镇将以实施“大旅游”战略为契机,开展“红色哲庄”系列建设。拟在“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附近,新建“乌蒙山回旋战纪念馆”。规划新建纪念碑至毗邻镇雄县场坝镇巴溜村贺龙指挥部道路,将两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镇政府所在地的“席大明烈士故居”连为一体,打造哲庄“金三角”红色旅游区。

  “金三角”红色旅游区。我重复小张的话,笑着说,这构想很有创意,也很有魅力啊。

  是的。小张说,很有魅力。

  说话间,我们已下到山脚的公路上。

  走向轿车的当儿,我抬起头瞅了瞅,挂在山巅的落日,大半已坠入山谷,火焰般的嫣红,顺着山势喷薄而出,洒满了哲庄的山川河流,农舍田畴,极富红色底蕴的哲庄,愈发地红,红得通透,红得耀眼,红得醉人。

  其实,岂止哲庄,作为当年红军乌蒙山回旋战主战场,赫章32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无不留下红军战斗过的足迹,无不充满红色基因红色元素,说红色赫章,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长征精神的熏陶,80余万赫章儿女,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顽强斗志,攻坚克难,奋勇当先,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告别贫困,迈进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