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愁在山间
——铜仁市政协开展乡愁馆建设调研侧记
□姜 玮
2018年,铜仁市政协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乡愁馆”建设调研列入年初工作计划。在铜仁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古村古寨、古城古巷、古桥古井、古文庙古寺庙随处可见,还有古老神秘的傩戏、木偶戏、高台戏,原生态的土家山歌、苗族刺绣、土家花灯、四面鼓、蹦蹦鼓,毛龙、炸龙、滚龙艺术,“三月三”、“六月六”等民间节日,世界独有的“上刀山”“下火海”等民间绝技绝艺,这些传统文化遗存的瑰宝,孕育着所有的乡愁基因和元素。
据了解,全市乡愁馆项目建设在2017年9月正式启动。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先入为主、先易后难、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的相关要求,选定了8个点作为第一批市乡愁馆建设工程示范点。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三方高效协作,按照文物修缮标准完成7个古建筑的全面和局部修缮工作,完成录音录像资料300小时以上,整理文字资料500多万字,收集展品10000余件,采购图书3000册,全面完成总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8个试点馆的建设和布展。8个试点馆分布在碧江区(瓦屋乡)、万山区(黄道乡)、江口县(云舍村)、印江县(木黄燕子岩村)、思南县(塘头镇)、沿河县(淇滩镇)、石阡县(楼上村)和玉屏县(田坪镇)。8个馆有7个是依托古祠堂、古民居而建,只有玉屏田坪馆为新建。每个馆集中呈现戏台、厢房和书院的三大综合功能,根据各地村镇的文化系统各有侧重进行展陈。
专家学者为“乡愁馆”建设把脉
2018年11月21日,从铜仁市政协出发载着专家学者的大巴,缓缓停在塘头小学前身万佛书院门口,虽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丝毫没有影响考察组的热情。下车后,一座造型古朴的木房冲进专家们的视线,门口屹立一尊孔子塑像,书院里面整齐排列各种书籍与思南民俗特色,建立在学校里的书院,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喧嚣。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人手一部相机或手机。每到一处,他们都用镜头记录下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而那些古典建筑,似乎要向他们诉说当年翰墨飘香的塘头是何等注重教育、何等繁华和热闹。随后,调研组一行参观了正在建设的板桥镇郝家湾“乡愁馆”,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可以看出浓浓的历史底蕴,专家们纷纷表示期盼郝家湾“乡愁馆”早点建成,让游子们的乡愁有处可寄。
11月22日,考察组一行前往德江县知青小屋参观。考察组一路热情高涨,都期盼着看到知青小屋是否还是心中的模样。当看到知青小屋陈列的旧物、睡过的硬床板、穿过的草鞋以及知青小院、知青标语、知青菜地、知青食物、知青合唱等场景。市政协委员、贵州铜仁文联《梵净山》编辑部美编杨修林说:“忘不了半世纪魂牵梦绕的那段知青岁月,即使劳动辛苦也不忘点上煤油灯继续学习的精神,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我每天都畅想着知青农友重逢激情。”在大家都在回味知青岁月中,调研组一行来到了桶井乡场坝村春晖乡愁文化苑实地考察,该馆由”傩艺坊”“乡愁屋”“传习所”,“脱贫攻坚教育馆”四个主题馆组成。其中,脱贫攻坚教育馆是我省首个脱贫攻坚教育馆,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单位。全馆由艰难岁月、党恩似海、攻坚之路、典型示范、走向未来5个部分组成。通过回顾桶井乡群众走过的艰难岁月,讴歌党中央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展现桶井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力攻坚的精神状态,旨在对干部群众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凝聚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专家学者为“乡愁馆”建设开方
每到一处考察后,专家学者们对当地“乡愁馆”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协常委、铜仁日报社党组成员、总编辑庹颖表示,这次调研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乡愁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我们民族的伟大振兴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需要从最基层复兴,“乡愁馆”作为文化振兴的载体应运而生。乡愁馆是乡土的记忆、文化的符号、历史的沉淀。乡愁馆的建立应该区分于博物馆,要赋予“乡愁馆”文化功能、教育功能。
市政协委员、文史委主任龙云清认为,“乡愁馆”是整个时代的产物。乡愁馆的布局功能要有倾向性,布局在学校、社区、旅游点的功能都不同,应该在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把居民生产生活与乡愁馆结合起来,发挥乡愁馆的作用。
市政协委员联络委专职副主任徐全新说,古有白居易、李白赋诗咏乡愁,今有余光中的现代诗叹乡愁,所以乡愁是一种记忆,是人们心里的一种思念。她认为,乡愁馆的布局建设应该不拘一格,主题、内容上都可以多种多样,防止同质化,要少而精。不应该仅仅用楼堂馆所的狭义概念限制唤起人们心中的乡愁。此外,专家学者们对参观两个县的乡愁馆具体细节上都作了指导,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意乡愁在山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市政协将着力推动全市“乡愁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为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