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今年要送“穷神”,脱贫摘帽。这可不简单!要知道,道真是贵州有名的穷地方,民间称为“务正道,吓一跳”。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有名的穷地方能提前两年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任务呢?
道真人拼搏永远是前提。但毫无疑问的是,贵州茅台集团的帮助有力推动了道真破解发展“痛点”,让这只大娄山深处的“弱鸟”开始试飞。
瞄准发展“痛点”的脱贫新试验
——贵州茅台集团帮扶道真脱贫见闻
□肖郎平 向永东 李 勋 沈仕卫
1.瞄准交通“痛点”:茅台斥8000万元重金帮扶小康路,在大山深处盘旋的村组公路,成为黔北交通史的壮观一幕
有人说,李白的《蜀道难》写的是贵州,因为四川是盆地,而遵义在清代中期以前一直属于四川,“蜀道之难”难在贵州。
李白被贬时确实路过黔北,而大娄山是把贵州高原、四川盆地分割开的分水岭。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像一只栖息在大娄山深处的“坚强的小小鸟”。
绝大多数人对张家界的险峻有着深刻印象。巧的是,道真正夹在大娄山、武陵山之间。对比之下,武陵山主体海拔约为1000米,大娄山中支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600米之间,常见1900米以上的高峰。
另一个例子是,当地号称“银杉之乡”。银杉是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的稀世珍宝,“似松非松、似杉非杉”,曾在全球植物学界引起巨大轰动。银杉只生长在海拔940米至1870米地带,但在道真境内的半山腰,经常会看到这种在阳光下折射着银色光芒的精灵植物——那么,山有多高便可想而知。
有人就有路,山再高也有路。但这样的路,极其艰辛、极其曲折、极其缓慢,与平原不可同日而语。
每名跑步赛手都在拐弯时争夺最内测的赛道,只为最大程度减少弯道距离。但对道真深山的贫困群众来说,上天给了最大的弯道,他们别无选择。身处道真,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翻山越岭。
然而,脚下再难的弯道,道真人也咬紧牙关挺过去。
瞄准这一“痛点”,贵州茅台集团从进入道真帮扶伊始,便一次性落实帮扶资金3000万元,并为道真担保贷款3亿元,负责支付3年贷款全额贴息约5000万元,帮助道真打响“小康路建设攻坚战”。
近年来,道真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29公里,其中乡道496公里、村道964公里、通组公路1316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都开通了硬化路。
从2015年7月起,由茅台集团支持的小康路建设全面铺开。3年多来,道真以茅台集团帮扶资金为主体,实施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现100%行政村通油砼路、100%原建制村通达目标,极大缓解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为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路是不可忽视的重点,成为脱贫攻坚“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最直接抓手。目前,道真已修通产业公路250公里,今年计划再修建150公里;加上1300多公里通组公路、对外高速公路网络,确保农产品畅通无阻地及时出山,让市民吃上当地新鲜菜。
“像抓茅台发展一样抓扶贫,争当精准扶贫行动的标杆。”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说,“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不仅是为了造福道真人民,更是为实现中国小康梦做最具体、最直接的贡献。”
2.瞄准产业“痛点”:地还是那块地,种的东西不同,荒芜土地就被唤醒了
旧城镇是唐代珍州治所所在地,小镇背靠雄伟的大山,芙蓉江绕着流过,山水成为护卫家园的天堑。历史的尘埃难以触摸,但小镇格局依然清晰昭告历史的辉煌、筑城的智慧。
河西村,顾名思义就是旧城镇芙蓉江西面的村落。俗话说“隔河千里”,即为感叹交通阻隔的痛苦。过去,由于过河的桥是危桥,大宗运输成了难题;现在,光辉组的最后两公里水泥公路正在建设中,通到各个村小组的公路已有五六十公里。
茅台集团驻河西村第一书记胡备介绍说,25度以上坡地种植李子2600多亩,秋季种植花菜600亩,28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资金问题由帮扶单位解决,在培训方面邀请专业人员深入现场教授。
在三塘组,初冬落日洒下微茫的余晖,为大山、坡地勾勒出朦胧的轮廓,梯田里的花菜、晚熟甜玉米依然一片青翠。
以往,当地景象早已是收完西瓜或玉米之后一片萧索的荒坡;路通后,来自福建的投资商进入,除了夏季种西瓜,还可接着种两岔花菜。晚熟甜玉米是今年首次试种,结果表明很适合晚熟甜玉米生长。
在河口镇幸民村的蔬菜基地,一条今年刚修好的产业路从半山腰直抵山谷深处。这是一片几百亩的坡地,紫甘蓝、花椰菜正旺盛生长——过去,村民们只是种点玉米,秋收后便成一片荒芜。
受益于交通改变,玉溪镇池村的山坡、荒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池村是遵义市级贫困村,按建档立卡户计算贫困率高达27%。村委会还在一栋1976年建造的木板房里办公,虽然粉刷得还算干净,但踩在阁楼木板上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按理说,土地是珍贵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尤其如此。但在池村情况大不一样:全村人口不足三千,拥有1.7万亩土地,水田占五分之一,人均接近6亩地。可是,进村的道路太难、又远,同时因为缺水,发展农业非常困难,土地撂荒不少。
如今,这种奇怪现象终于被改变。在政府及茅台集团扶贫资金的帮助下,进入池村的路大为改善,路贴着悬崖边缘盘旋往复。
路通了,农业就有了希望,农民也开始抢着复垦荒土。为帮助村民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茅台集团专门从高校请来专家为农民培训、授课。
33岁的笪小松前几年屡遭家庭变故,如今与身体不健全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幸运的是,村庄变化给他带来了新希望。他从珠三角回到池村老家从事种养,每年出栏200多头猪,如果猪价正常,年利润近10万元;今年开始在荒地上试种6亩玄参,毛收入1万余元,另外还有近3000元补贴。
贫困户李柏胜从去年开始种植玄参,8亩玄参净收入1万多元,今年扩大到了20多亩;此外,还有十四五亩烟叶净收入1万多元。
相应地,池村出现了玄参粗加工工厂。在几台烘干机旁边,上千平方米的水泥地上摊满刚收来的玄参。11月25日,池村浓雾弥漫四散,可视范围只有一二十米。在玄参加工厂下方,4个农民正在坡地上种贝母,影影绰绰、忽隐忽现。
路通则百业兴。在道真的大山里,这样的哲理故事到处可见。原来单纯种来自己吃的玉米,换成了商业性农产品,荒芜的土地又被锄头唤醒,沉默的山区恢复了生机。
3.瞄准观念“痛点”:茅台帮助乡村重塑理念,菜不再只是菜,商品化浪潮给农民带来深刻影响
2015年11月,茅台集团出台《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道真县贫困村工作方案》,确立了“60·48”工程,即集团60个党支部结对帮扶道真全部48个贫困村,采取“支部共建”方式实施帮扶,着力构建全员发力、全面覆盖的帮扶格局。
比如,制酒二十一车间先后3次深入桃源村为贫困户发放猪仔,帮扶资金累计达51万元。该村贫困户韩元培自从养上生态猪后,每年都有七八千元收入。
其实,他自己没掏一分钱,茅台集团每年免费送两头猪仔,另加1700元饲料费。“感谢政府、感谢茅台的帮扶,我会把猪喂养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来回报他们。”
道真县委党校驻池村第一书记冉进表示,茅台集团帮扶力度很大,“帮我们重塑理念,把企业管理理念植入到了农村工作中”。
池村有一村民组阻扰在另一村民组的项目,认为村里偏心一直关照那个组。茅台集团驻村干部入驻后,在党建宣讲中了解到这一事情,一方面劝导村民“各组自然条件不同,无法做到完全一样”;另一方面,在该组根据村民种菜需求建设了两个育苗大棚。
“家离驻村点太远,有300多公里。我以村为家,无法照顾老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对于家庭心里始终有些愧疚。但是,想到村里得到了发展,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感觉这一切都值得。”茅台集团驻池村干部张丞在日记里写道。如今,继任者周启康也很执着,每个村民组都到过,在家的农户几乎家家涉足。
茅台集团斥资1290万元,为三桥镇建设300个菌类种植大棚,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贫困户可免租金或低租金入驻,目前已建成45个大棚、16个大棚已投入生产。
据三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韦泽文介绍,原则上1户贫困户申请1个大棚,1个大棚能带动2个劳动力就业。大棚数量完全覆盖所有贫困户,考虑到有的贫困户外出务工或自种蔬菜,实际上大棚完全投产后本地劳动力还不够,预计将拉动周边村落就业。
村民彭思财以前在外地打工,如今回到老家种植香菇。说起香菇他头头是道,为来访的客人介绍起如何从直径、菌盖来判断香菇等级,达不到标准的或畸形的就是菜菇。
香菇,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真菌食品,在道真农民眼里逐渐有了商品、自吃的区别。在这片过去相当僻远且过着传统自给自足生活的土地上,产业革命、商品概念正在发生深刻影响。
调整农产品结构、树立商品观念,茅台集团帮扶队与道真县委、县政府的思路高度一致。大家一起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先种一季烟草、再种一季辣椒,通过公司订单保底收购的模式,每亩地盈利有五六千元。经济作物上马,比种玉米强多了!”
为此,全县正在实施“菜县菇乡”的农业产业革命。目前,当地已有20万亩蔬菜基地,惠及1.6万贫困人口;另有20万余亩中药材、18万亩茶叶等,食用菌已种植1100万棒,4个菌类扶贫产业园正在推进,目标是到2020年达2亿棒。
道真蔬菜已形成品牌效应,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个,获贵州省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1个。花椰菜、辣椒、食用菌不仅直销成渝,还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国内重要城市,甚至出口东南亚、德国、非洲等地。
4.瞄准农业硬件“痛点”:冷库、智慧灌溉、游客中心,村民心里的“财神老爷”带来了现代化设施
1290万元,茅台集团为三桥镇建设菌类种植大棚的钱是怎么算出来的?
原来,1个大棚预算为4.3万元,300个大棚累计1290万元。不过,后来因钢材等物料价格上涨,大棚预算超支,地方政府便追加了不足部分。
如果说大棚不算新鲜事,那么在平模山的半山上看到冷库,还是有点出人意料之外。
平模社区是平模镇政府所在地,社区主任冯在飞介绍说,没通车以前山上居民出行困难,是平模社区最穷的地方;现在倒过来了,山上群众发展蔬菜产业,还有烤烟、中药材、土鸡等,成了整个社区最富的。
平模山的居民为什么能放心发展蔬菜产业,不用担心运不出山的问题呢?除了修通水泥公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门口有冷库。
两年前,县、镇两级投入4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480平方米的冷库,茅台集团补足了10万元资金缺口。只花83天冷库就建好了,农民种菜积极性暴增,仅花菜种植面积当年就翻番,参与的100多户贫困户平均增收近6000元。
除了冷库,茅台集团“60·48”工程还为道真修水窖、建冻库、盖大棚等募资1000余万元。道真县副县长、茅台集团驻道真扶贫队副队长吴华说:“平均每个党支部20多万元,这个非常不简单。”
在河口镇幸民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党总支书记陈彦夫说,今年上半年受旱灾等原因影响,蔬菜收入不太理想。
不过,“望天水”的传统农业即将结束,水旱从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陈彦夫指着冒出地面几寸长的水泥桩说:“这下面安装的是自动灌溉水管,以后只要在电脑上操作,就能实现灌溉了。”
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当数文家坝村。“幸福不是毛毛雨。”这两年,村民刚因政府实施“中国傩城”旅游项目而一举脱贫,又因茅台集团施以援手,再次一举迈步小康新生活。
为帮助当地发展旅游业,茅台集团投入4000万元统一改造村容,村民房子装修外立面,所有院坝铺设青石板,村内所有道路实现硬化;同时,为村里提供文化广场、游客中心的硬件设施,让游客享受更好的服务。目前,文化广场已初具雏形,游客中心工地上打桩机的巨响回荡在山谷中,工人们正在扎直径1米多的钢筋笼子。
庞生强身后是今年刚统一装修好的三层房子,院坝里停放着黑色的大众轿车,他正对着水龙头搓洗一只鸽子,准备炖给上幼儿园的儿子吃。
去年以来,文家坝村的家庭旅馆、农家乐纷纷开业。“生意非常好,我家有10多间客房,七八月份每个月收入八九千元。”60多岁的庞兴科说,有位重庆客人一家三代住了一个多月,还预订了明年避暑的房间。
说到现在的生活,庞兴科咧开缺了一颗牙的嘴笑着说:“很满意!我们是经历过生活紧张的人,现在每天不吃肉不行,都成了生活习惯。”
庞兴辉的生活,更是奇迹般地180度大逆转。两年前,他还是绝对的贫困户,在工地干活造成一只腿粉碎性骨折,工地老板跑了,治疗大半年花去近5万元;随后老婆又生病,向亲朋好友借了一屁股债。
转运从去年开始。两口子瞄准外来游客,把自家两层楼房改造成农家乐,开张一年毛收入约有35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如今,庞兴辉彻底还清各种债务,不仅一举脱掉贫困帽,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庞兴辉总结说,他实现致富有三大“秘籍”:一是高速公路离重庆近;二是扶贫政策支持让他有能力改建农家乐;三是茅台投资帮助改善村里的旅游接待设施,茅台驻村队员还帮他分析发展道路、鼓励办好农家乐。
今年7月,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前排左二)率集团公司班子成员深入道真开展帮扶工作。
茅台经销商也加入帮扶道真工作,捐资支持平模镇敬老院建设。
茅台集团在道真县三桥镇投资修建的菌类种植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