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64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04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题中之义,也是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推动绿色农产品“泉涌”的必然要求,事关全省老百姓的“钱袋子”,对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对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殷殷嘱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全力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计划(2017-2020)》等文件。受益于政策指引下,各方创新思路、积极行动,让黔地宝藏在各种市场元素冶炼粹化下,蜕变出全新形态,释放前所未有的活力。

促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黔货升级版

□本报记者 李 丽

  “科技+”出累累硕果

  翠绿养眼、果汁丰富、清甜爽口,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修文猕猴桃,在许多食客心里别具魅力。不过,鲜果保质时长、深加工、田间管理、市场销售——农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困惑着长相呆萌的猕猴桃。而在科技助力之下,如今这些都已不是问题。

  在修文县猕猴桃科技园内,一座有着6240吨容量的动态气调库,可将修文猕猴桃存储保鲜时间从传统的3个月延长到8个月甚至更长,提供给市场更长的供应时间、货架期且品质优异,形成了修文猕猴桃的鲜储标准体系。

  在商品化分选系统中,引进目前亚洲唯一、全球最先进的荷兰AWETA智能光电分选包装线,采用无损分拣技术,一次性检测弥猴桃的糖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病斑、虫班等12项内外指标。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可根据前端销售市场的不同需求,提供更精准的分级包装、市场投放布局,形成了修文猕猴桃的分级标准体系。

  在精深加工方面,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冷压榨NFC生产线、果酒生产线,挑选鲜果加工成优质冷压榨非还原饮品、原装纯酿果酒,从产业链的深度深挖,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建成后可实现NFC饮料PET包装年产4800万瓶、易拉罐年产3600万瓶、利乐包年产1680万瓶、猕猴桃果酒年产960万瓶、猕猴桃籽油年产10吨及果干200吨、其它产品20吨。

  步入大数据时代,农业也不能落伍。修文县农投公司开发建设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云平合,从种植管理、用肥用药、田间管理、农残检测、采摘规划到仓储加工、分拣包装,再到市场销售、零售追踪、市场反馈等,实现全过程监控、全履历查询。在生产管理前端,可用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监测种植过程,科学指导种植管理;在分选贮藏中端,可使用智慧分选、冷链设备有效把控产品品质;在销售后端建立大数据平台,可精准指导水果销售,为修文猕猴桃打造地理标识产品、国家级出口猕猴桃示范基地等提供坚实保障。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果园信息、种植生长、加工、销售、运输等一系列数据,实现了源头品质保障。

  通过全产业的资源整合,修文县猕猴桃科技园充分发挥农投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的带动作用,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分散经营的果农有效组织起来,以标准收购、价格策略、渠道规划、品牌运营、市场形象“五个统一”打造高品质、高标准的猕猴桃产品,提升修文猕猴桃的品牌价值,带动全县6000余户种植户、上万群众脱贫致富。

  这个科技感十足的园区,有力带动修文猕猴桃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及一二产业融合,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热水泡茶,只见芽尖直立,继而徐徐下沉,如群笋出土,蔚为壮观;汤色清澈嫩黄、香气高远,入口茶香满盈。经检测,其茶氨酸含量最高可达11.7%,堪称“天授异彩、稀世尊茗”。这种黄金芽属高温、光照敏感型、黄色系白化绿茶新品种,另一种白茶属低温、光照敏感型产品,茶叶基地平均海拔约1350米,自然生态条件适合优质有机茶叶生长繁育;其形态特点是自然伸展、鲜黄油润,氨基酸值较高。目前,黄金芽已通过SC(食品安全)认证、有机转换(生产加工)认证。

  这是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注重科技研发、吸收引进的结果。该公司位于瓮安县建中镇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内,基地总面积12000余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金芽种植基地),拥有当地第一本土地流转林权证;主营业务包括茶叶种植、加工、品牌运营及市场销售等,品种包括都匀毛尖、黄金芽、白茶、贵州绿茶及加工工艺不同的品牌系列、衍伸产品等。现有加工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标准化茶叶加工生产线2条,并依托茶产业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孵化农业“双创”项目,参与茶旅一体化(特色主题小镇)综合开发,助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总投资逾1.2亿元,新建茶园基地12000余亩(茶叶成园面积约45%),预计2020年可全面丰园投产,届时将形成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管护水平先进、品种珍稀的黄金芽基地。

  近年来,该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关系,注重茶叶栽培、种植及加工标准化体系建立与完善,专注茶叶传统加工工艺传承融合、工业标准化量产。上述茶叶即是吸收并改进溧阳、安吉等地的先进工艺技术,应用于黄金芽、白茶等茶叶加工出来的成果。目前,已获国家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今年预计产值达4100多万元。

  “旅游+”出富美乡村

  入园摘果、拔菜、赏花、采茶,感受农家生活,享受乡村乐趣,这是新时代的田园诗意,也是日常生活中寻觅乡愁的一种方式。如今,这种旅游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结合愈加紧密,并形成了多赢格局。

  近年来,安顺市积极推动旅游业带动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出台《安顺市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脱贫攻坚三年实施万案(2017-2019)》及十大旅游扶贫工程子方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以全市39个省级、83个市级农业园区为平台,做好园区植物种植规划,使之成为带动农业旅游的新引擎。

  支持企业开发集农副产品制作、展销、品尝、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在景区附近及沪昆高速、惠兴高速、国省道沿线农家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与农民各得其乐;鼓励、动员当地农户利用住房、土地、生产工具等资源参与农家旅馆、农家菜园、手工作坊开发,让更多群众从农业旅游中受益。

  目前,安顺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并纳入统计范围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907家(其中,农家乐821家、休闲观光农业园庄86家),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7535.72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6784人,带动发展农户数4873户,接待旅游人次632.37万人。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增长,西秀区浪塘村、普定县秀水生态园、平坝区小河湾村、安顺开发区十里荷廊等美丽乡村,已成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在“十谢共产党”发源地田家沟、“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之间,座落着美丽的“七彩部落”。这是金花村的一个自然村民组,原名大清沟组,全组73户274人,2016年获“国家级休闲农庄”称号;建有黔北民居48栋、餐饮店19家、农家旅馆30家、各种小吃店20家、酒吧1家及游乐场1处、意天奶茶吧1处、篝火晓会场1处、茶叶品鉴馆3家,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2015年,为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打造新农村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区,当地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企业创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目标,借鉴突尼斯南北小镇的做法,将大清沟绘画成童话世界;以金花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茶国、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动群众以资源、资金入股,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升发有有限公司,采取群众入股联心方式抱团开发乡村旅游,改变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主导、村民主体、股份合作、引智引资、创业创新等方式,成功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铜仁,全市已建成星级农业园区31个,其中市级五星级园区12个(万山九丰园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松桃正大茶园区、江口闵孝园区、石阡五德精品水果园区、思南张家寨茶叶园区、德江县高家湾园区、沿河沙子空心李园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星级园区9个、三星级园区10个。今年以来,该市农业园已接待游客68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6亿元。

  贵阳注重美丽乡村建设,采取“433”模式(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区、示范小城镇“四统筹”,政府、企业、农民“三发力”,一二三产“三融合”),搭建充分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就、便于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多项融合;建设富美乡村示范带10条,建成富美乡村示范村30个,成功打造蓬莱仙界、花画小镇、心净桃源、花舞卫城、十里画廊、南山驿站等农旅示范点,连续举办六届“农业嘉年华”活动,点亮了乡村的一片璀璨。

农旅一体茶庄园

薏仁米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