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6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30

顾谅——开创黎平汉文化教育先河的人

□张永文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权后,为加强朝廷的专制统治和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在制定维护封建皇权的《大明律》中规定,对不服或藐视朝廷的人和行为,要作为移民流放戍边的处罚。位于黔、湘、桂交界的贵州黎平,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五开卫,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因边远闭塞,侗、苗民聚居,被视为“蛮夷”之地,也是明王朝屯兵移民的边塞。永乐初年(1402年),浙江杭州府教授顾谅就是被谪贬到五开卫的移民,他在这片“蛮夷”之地传教育人,开创了汉文化教育的先河。

  顾谅,生卒年不详,字希武、寅仲,别号西村,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崧厦镇西华村。他幼年时,浙江沿海一带常常遭到日本倭寇的袭扰和海盗的抢劫,他的父亲顾圭愤然而起,与乡邻自发组织乡兵义勇队,保卫乡境,守护渔民。当地有一名叫邵卤的暴徒横行乡里,经常内勾外引剽掠,被顾圭率领的乡兵义勇队治服,幸免逃脱的邵卤不甘心,又去勾结别的势力强的暴徒来侵略,顾圭率众奋起还击,在曹娥江上阻敌,因寡不敌众,顾圭不幸遇害身亡,年仅42岁。当时顾谅才15 岁,为报杀父之仇,他将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转化为孜孜不倦的刻苦攻读动力,日夜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于在元顺帝末年考中进士。因当时朝政衰败,加之要侍候老母,他没有入朝做官。他赋诗《些月氐王头歌和杨维桢》写道:“月氐肉,碎如雪。月氐颅,劲如铁。快剑一斫天柱折,留取胡庐饮生血。冒顿老魅呼月精,夜酌葡萄陇月明。鬼妻蹋地号我天可汗,天灵哮唬声嘶酸。呜呼!颅兮颅兮汝勿悲,我今酌汝金留犁。黔州都督有血顶,精魂夜夜溺中啼。”用月氐王英勇不屈的典故,寄托对父亲为正义而亡的崇敬和怀念。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当政后,经下属举荐,朝廷授顾谅为江苏无锡县教谕,置教传授学业。因才华出众,后擢升为燕王府(驻今北京)的咨议政事。不久,因不满燕王朱棣的行径,目睹朝野钩心斗角,乡村破败,田地荒芜,流民塞途,哀鸿遍野,他无心仕途,遂以返乡养病为由请求辞职归家。明太祖朱元璋深爱其才,命以“平头衣巾”的身份出任杭州府教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惠帝朱允炆继位,取国号建文。四年后燕王朱棣以武力反对建文帝“削藩”,从今北京带兵大举南下攻打明都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顾谅得知,不肯趋炎附势,再次隐退回乡。

  朱棣把明朝都城改设到北京,当上永乐皇帝后,为整顿吏治,诛杀反对他的齐泰、黄子澄等百余人,并对不肯归降和逃亡的州县地方官均下令充军边陲,权作惩戒,以儆效尤。因此,顾谅被以“擅离职守”谪戍五开卫(今贵州黎平),举家跋山涉水数千里,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迁移到平屯所来威屯(今湖南靖州县新厂镇炮团村、锅村一带)。他在诗作《述怀》中这样描述:“轻车辞故国,寥寂客愁深。回首家何在,潸然泪满襟。”表达了他离乡背井、谪贬戍边的悲怆心情。

  顾谅抵达戍地五开卫后,一边垦田种地养家糊口,一边重操旧业兴办教育,先对武夫士卒授以诗书,然后普及到士家工商子弟,使他们受到中原文化的教化,知书达理,让这片荒僻的“蛮夷”之地响起了“之乎者也”的朗朗读书声,第一次把汉文化教育传播到了黎平,所教诲的人才辈出,桃李盈门。清道光年间黎平府城进士胡长新评价顾谅说:“因以诗书训俗,遂开文教之先。”称赞顾谅是黎平汉文化教育的先驱者。

  顾谅除了对屯兵移民的汉家子弟教育外,不嫌弃当地侗、苗民,认为是因为缺乏教育使他们成了“蛮民”,对他们的童生也乐于施教,与他们和睦相处,礼仪相交,并传授给他们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当地侗、苗民尊称他为“顾先生”,他被当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所陶醉,在他作的诗《侗锦歌》中写道:“郎锦鱼鳞纹,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茵,郎锦载侬被。茵被自两端,终身不相离。”是较早记载并向外介绍侗族手工刺绣品的文学作品。

  顾谅归隐后,倾心著述,以方正学术闻名于世,其著的《西村省己录》,由于说理深刻,语句精炼,富有哲理,全篇一万余字对修身处事作了精辟论述,成为警世名篇,一刻于明正统年间,再刻于弘治年间,在江南广为流传。明朝大学士高谷在《西村省己录?叙》中说:“阴阳性命之理,修治村养之道;大包五伦,小该众善,与夫农工商贾,丧祭服食,靡所不备。事切实而不迂,辞从容而不迫,诚可为晓世之诠要也。观其首举天地,以生物为心,圣人以养民为心。即继以虚灵神明,不杂他物,则身有所主为说,其意以为,人之呼吸、语默、起居、动作,皆一念邪正所系,苟心失所养,殆为小人之归,而不可复。盖欲学者,于日用间,端志澄虑,去私绝欲,远夫卑污苟贱之为,且以达乎高明正大,庶几可谓修省者焉。”这篇名著收录入了清乾隆年间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其主编纪昀在《提要》中称赞说:“《录》中皆论修省之道,大旨醇正,词亦平近易晓,然持论未免稍迂。”顾谅西迁到黎平后,这篇名著被黎平官府三刻重版,不少官吏悉心拜读。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任黎平知府袁鸿基所著《三贤词记》中有叙述道:“军政稍遐,乃借书于旧家,得《西村省己录》……学问笃实,训士有方。其书皆论修省之道。原叙所谓‘出入经史,援据古今,断拟人物,扶植名教’,隐然有作者之旨,详哉,其言之矣。余尤喜其中云:‘善于一乡,则一乡自被其泽。善政及人浅,善教入人深。徙善,不足方也。’观先生此语,足见无时无地非学,即无时无地非教。”

  顾谅是位铁骨铮铮的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严省己身,他看破红尘,不愿为黑暗官场效力,西迁到第二故乡黎平定居后,躬身从教,过作平民百姓的生活,直到终老。他逝世后葬于戍地五开卫平屯所来威屯侧,后来称作“顾家垴”。清光绪十八年版《黎平府志》记载:“顾谅墓,在来威屯顾家垴。”他有儿子三个,长子顾铖居留五开卫来威屯,次子顾鑑、三子顾鉽返回原籍浙江上虞。后来,黎平的顾氏人丁兴旺,在他的影响下出了不少人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的后裔顾鼎新以府廪生参加庚子科贵州省始开的乡试,不负众望,高中头名(解元),先任思州府教授,后任云南澄州府阳宗县知县。雍正元年(1723年),他的后裔顾海由举人考中癸卯科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

  顾谅开创了黎平汉文化教育的先河,人们不忘记他开教之师恩,清朝年间黎平知府徐立御及开泰知县李犹龙捐资创办文星楼义学,就设有“三贤祠”,供奉唐代创建龙标书院的王昌龄和明代谪贬戍边在黎平施教的顾谅及陆洙三位先生的牌位,让莘莘学子缅怀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