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稳” 聚焦“精” 实现“强”
贵州烟草商业奋力打赢“三大攻坚战”
□王仕海 郭娟娟 本报记者 黄福九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国家连续实行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双控”政策,我省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计划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坚持“烟叶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特色产业”基本定位不动摇,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做稳做精做强烟叶产业,全面打响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性价比更优、安全性更好、可用性更强”的贵州山地生态烟叶精品,2018年再一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烟农稳步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贵州后发赶超、推动同步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串串创新记录、令人欣喜的数字说明了一切。2018年,全省收购烟叶403.4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64.52%。烟农收入71.16亿元(含补贴),户均收入9.51万元,较之2016年,尽管种植面积减少46.2万亩、收购计划减少113万担,但烟农总收入与2016年基本持平,户均收入增加3.44万元,上等烟比例增加17.42个百分点,烟叶担均价增加156元,亩均收入增加303元,为历年来最好水平;等级结构、质量特色都有大幅提升,烟农亩均产值、户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全力打赢稳定规模攻坚战
着力“稳定烟区”。按照生态优化、市场优先、设施优先、规模化种植原则,连片打造蜜甜香型和清甜香型优质山地生态烟叶产业带,建设以“千亩村、万担乡、单元区、重点县”为主的骨干烟区,全省落实种烟重点县15个、单元区76个、万担乡111个、千亩村480个,连片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5.6%。
突出“稳定烟田”。足额落实烟田烟地,优化烟田选择,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加强种植面积落实,全省落实好田好土种烟175.4万亩,其中流转烟田种烟117万亩。
重点“稳定烟农”。以保障烟农利益为出发点,做精主业稳增收,加大扶持补贴,加强技术指导,提升服务烟农水平;多元产业促增收,发挥产业优势,组织烟农利用基本烟田、大棚、烤房等基本设施实施“四个一亿”工程,组织化、规模化开展多元化经营,烟农多元增收7亿元;完善风险保障机制,解决烟农后顾之忧。投入烟农扶持补贴9.04亿元,为烟农投保4583.51万元,实现了“规模减、烟农收入不减”目标。据了解,全省烟农对烟叶生产收购满意度持续提升,种烟信心也大大增强。
着重打赢优化结构攻坚战
以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种植品种、优化生产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烟叶的供给质量、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按照全国卷烟大品牌的原料需求选择主栽品种,加强特色优质品种选育和引进,稳定推进品种升级换代,优化品种布局;结合区域气候特征,抢抓生产节令,实现4月下旬基本栽完、9月上旬基本采完、10月上旬基本收完的“三基本”目标。
建立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体系,抓好精准施肥、成熟采收、密集烘烤、专分散收等关键技术落实,实施良态、良田、良种、良法、良时等“五良配套”生产措施,优化技术布局。
深化农工商合作,推进订单式、定制化生产,根据卷烟品牌对烟叶等级结构的需求,有效处理不适用烟叶和病残烟叶,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既降低烟农采烤成本,又满足工业企业需求,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
今年全省烟叶上等烟率达到64.52%,为历年最高水平,实现了烟叶总量供给与市场需求基本一致、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总体平衡,贵州烟叶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受到工业企业的重视和青睐。
齐心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
坚持创新发展,以11个现代烟草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为抓手,以绿色化、规模化、专业化为重点,推动烟叶生产转型升级。加快绿肥压青、有机肥施用、生物防控、清洁能源烘烤等技术应用,推动烟叶绿色生产。全省共推广绿肥压青31%、有机肥施用100%、蚜茧蜂防控烟蚜100%、性诱剂防控害虫56%、废弃地膜回收利用80%、生物农药施用27%,清洁能源烘烤推广12万亩,建成生物质燃料烤房4600座、电能烤房500座,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助推了自然生态与农业产业的和谐发展。
加快培育烟叶规模化种植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村委会平台公司、农业公司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全省户均种烟面积23.4亩,户均烟叶产量增加13.3担,烟叶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
加大合作社建设力度,完善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各环节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全省专业化育苗、烘烤、分级分别达到100%、90%、100%,综合机械化作业达到50%以上,现代高效的烟叶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持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