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业管理问题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今年3月,国家下文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以往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被更加市场化的行业服务导则、信用评价体系等新机制所取代。2018年11月,我省物业管理服务导则出台,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责任,进一步规范了物业服务市场行为。
我省强化监管 让物业服务“有章可循”
□本报记者 曾 丹
物管问题层出不穷
今年9月,贵阳某小区因业主拖欠物业费,最终物业退场,小区很快就成垃圾场。
家住该小区的陈先生向记者抱怨,自己不是没钱交物业费,只是觉得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正常来讲,保洁人员每天都应该清扫楼道,但我们楼道一个星期才有人打扫一次。”陈先生说,他希望能按项目交费,享受到了哪些服务就交哪些费用,但物业不同意,还一直觉得自己各方面做得都挺好。
说到物业费,该小区的吴女士也是一肚子气,她家的房子刚装修不久,墙体就出现裂缝。物业强调说,房屋还在质保期,应由开发商处理,他们只是帮忙联系,可联系来联系去,好几年仍没解决问题。
“我们也是一肚子苦水。”该小区物管经理蒋先生告诉记者,有一部分业主确实因报修得不到处理、楼道卫生清扫不及时为由拒交物业费。“有些房屋在建造之初就有质量问题,有的年头久了棚顶漏雨、墙面长毛,这类问题需要申请大修资金来解决,操作比较困难,加上有很多业主不配合施工,才使问题得不到解决,但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蒋先生说,小区收费很困难,很多业主房屋漏雨,但由于房屋建成较早,当时业主们没有交大修基金,现在就只能向政府部门反映。而且,小区内没有停车位,也没有地下车库,居民停车困难,也造成物业和业主矛盾不断。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而只是众多物业与业主之间矛盾的缩影。”省物业管理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边是业主不满服务质量拒交费,一边是物业公司入不敷出被迫减少投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同处一小区的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便经常闹不愉快。
“全省各地都发生过物业和业主的纠纷事件。”省物业管理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物业管理问题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维修资金难使用、服务质量不佳、物管公司占用业主公共资源等问题在许多城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而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不少小区业主与物管公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困扰物业管理的一大问题是小区建管不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成规模的大型小区属于“谁开发、谁管理”模式,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大多数是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子公司。而非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无形中进一步加剧了小区业主和物管公司的矛盾。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诸多争议性问题。其中,质疑物管收费不合理、服务质量评价褒贬不一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省物业管理协会办公室,记者还了解到了几个突出案例——
今年1月16日,贵阳某小区由于物业收取停车费的问题,一位女性业主把车停在收费通道出口,与保安发生了争执,最终导致了物业和业主的抓扯事件。
今年9月,贵阳某小区发生了一桩悲剧:一位三岁的幼儿在小区停车场内被一辆车撞倒碾压致死,家属悲痛欲绝,强烈质问物业不作为。
前不久,在贵阳观山湖区某小区,部分业主因不满停车场开始收费,便将车辆堵在停车场入口处,导致成百上千居民无法上班,持续好几天……
资质新规引爆痛点
今年3月8日,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废止<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的决定》,明确取消物业企业资质管理。
文件一出,社会热议不断。很多人担心,本来就对物管企业的监管抱怨较多,现在又出台废止物业企业资质管理,以后的物管会不会乱成一锅粥。
“取消对物管的资质管理一直在稳步推进。”记者在省物业管理协会办公室了解到,2015年,国家出台《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取消了物业公司注册资本限制;2016年,国家对原《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取消了物业管理人员从业资格限制;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了物业服务企业二级及以下资质认定,全国各地停止审批物业服务企业二级及以下资质审批。同年9月,国务院决定,再取消物业一级资质核定。
“今年的变化,是从‘取消资质认定’到‘废止资质管理办法’,真正意味着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认定成为历史。”省物业管理协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将被更加市场化的行业服务导则、信用评价体系等新机制所取代。
“市场监管将起主导作用。”业内人士认为,资质管理时代,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主要靠行业管理,即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后资质管理时代,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要从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转变,具体而言,监管思路要从“管主体”向“管行为”转变,监管重点要从“管企业”向“管项目”转变,这都要求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不仅仅是房地产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而是由城市管理、民政、公安、价格等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服务的监管工作。
“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物业服务市场监管将何去何从?”尽管有相关配套政策,但民众对强化物管监管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业主们的舒适生活,离不开物业管理的精心运行。但在实际生活中,贵阳的很多小区的业主和物管矛盾重重,时常发生争吵、拉扯甚至大打出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目前贵阳的住宅类物业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名盘、一般住宅、老旧小区。其中,名企所开发的楼盘,一般由该房开企业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来具体管理,这种楼盘的物管费较高,但运作比较规范;一般住宅由于房开商自身没有物管公司,因此楼盘销售后,开发商再向业主推荐市面上的物管公司来管理小区;老旧住宅又分为两种,单位宿舍一般由单位后勤部门组织聘请值班人员负责小区治安,垃圾清运等卫生问题则交给周边环卫站相关人员来负责,停车方面一般由小区业主自发建立“村规民约”来办理;另一类老旧小区则不属于单位住宅,一般处于“几不管”的状态,其物业管理,一般由几名业主牵头收费,聘请值班人员、保洁人员来承担相对简单的物管工作。
“物管公司缺少严格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估手段,也缺少相应的约束,也就是说,只有物管管我们,没人去管物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贵阳很多小区,由于部分业主对物管不满,于是不缴费成为业主们对物业服务不满的最直接抗议。这样一来,物业管理就陷入了“服务差——不缴费——服务差”的死循环中,这也成为物业管理的最大痛点。
强化监管规范运行
2018年11月13日,《贵州省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导则》全面启动实施新闻发布会召开,标志着贵州物业管理行业真正进入规范化运营时期,全省物业服务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将不断得以提高。
“《导则》调研、起草、论证、修订,历时两年多。经过全省五十多个住宅服务项目两轮试运行,征集意见一百多条。”记者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国家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后的管理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贵州省物业管理协会制定了该《导则》。《导则》共17个章节,总计160条细项,从住宅物业服务项目的基础制度管理、人员素质、客户服务、消防管理、设备设施维护、清洁卫生、停车场管理、园林绿化、应急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要求。
同时,《服务导则》明晰了住宅物业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界定了物业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及其边界,解决了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合同双方“信息模糊”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导则》将对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规范,明确物业服务企业责任,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发挥重要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以《服务导则》为主要内容,对物业企业进行“双随机”市场行为监督检查。还将以此为依据,建立全省物业管理行业的诚信机制,并适时出台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据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明确各地要以《服务导则》为指导,研究制定各地的物业服务标准;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服务导则》的推行纳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