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是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沃土。近年来,我省积极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转化运用,探索将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下的文化资本。2018年10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成果汇报展在贵阳举行,为贵州提供了一个以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挖掘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民间工艺当代应用价值转换的范例。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本报记者 曾 丹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的危机
在前不久的一场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上,来自我省平塘县的几家牙舟陶参展商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产品的销售业绩:在参展的三天时间里,有两家参展商一个牙舟陶也没卖出去。
“产于平塘县的牙舟陶,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记者在省民族文化研究所了解到,早在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就已经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也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因为有了牙舟陶,才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了解了黔南和平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牙舟陶逐渐走向没落,目前,政府各级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力图让牙舟陶重振雄风,但是如何突出重围,仍然是个难题。”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在牙舟陶走过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的辉煌后,平塘县力图做大牙舟陶,后来因为产品的市场逐渐萎缩,当地年轻人不愿学制陶技术,全是几名60多岁的老陶工苦苦支撑,牙舟陶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不仅是牙舟陶,我省的很多民族民间工艺都面临传承危机。”记者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了解到,有一段时间,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堪称苗族文化“无字史书”的黔东南苗族服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被一些商人采取“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手法进行无序开发,造成这一民族瑰宝严重流失,为我省的民族民间工艺敲响了警钟。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包含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烹饪、酿造等门类,特色鲜明,风格突出。”有专家指出,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下 ,我省民间工艺品的商品属性在逐渐增强,一些离开乡土的工艺品被肢解成无数碎片,背离了原初的文化意义, 仅仅成为一个可观赏的饰物。
“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 有专家指出,原本与我省民族服装浑然一体的银饰、刺绣、 编织等已脱离了服装本生,被化整为零,分割成无数的片段,装进镜框,挂在墙上。
“一方面想要维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急于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交织和矛盾的状态。” 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强力吸引下,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袭者的原住村民,他们极力想摆脱贫困,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难于顾及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所以,我省一些地方的刺绣、 染织等手工技艺整体呈下滑的趋势;一些主要由男性传承的雕刻、 陶艺、 银饰等技艺更是出现断层现象。
人才培育激发传承的活力
2018年10月10日,“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成果汇报展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推动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创新与产业发展,发现和培养苗族民间工艺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促进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展,适应国家艺术事业发展对高层次、特殊紧缺人才的需求。”记者在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了解到,今年5月至7月,该校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班,项目由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中青年学员进行专业培训。该项目以继承、发展、弘扬优秀的苗族民间工艺为宗旨,深入苗族生活地域现场考察和教学,让学员对贵州苗族民间工艺——染织、刺绣、银饰、服饰、陶瓷等传统工艺进行深入学习,旨在培养了解贵州苗族民间工艺文化,兼备创新设计能力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实现民族文化、艺术与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挖掘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促进苗族民间工艺从‘遗产’到‘资源’的当代应用价值转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贵州旅游业的持久竞争力,实现文化扶贫。”据承办方介绍,“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表128份,经专家组详细鉴定,遴选出20名从事民族工艺与创意设计工作的优秀人才参与培训。20名学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四川、广西等十一个省市区,其中高校青年教育5名、行业设计工作者7名、民间手工艺及相关从业推广者8名。
该项目历时五个月,聘请了30位专家教授授课。学员不仅完成了对贵州苗族文化理论知识、传统技艺传承、文创产品设计、创意策划实践等模块的培训,还专程赴丹寨、凯里、雷山、台江等多地调研,并针对蜡染、银饰、刺绣、剪纸、锡绣、手工造纸等传统手工艺进行实践学习,以苗族文化为创作本源,完成了40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民族符号进行解析创作;也有对民族图案进行重构设计;既有两种工艺的融合运用,也有对新材料的尝试探索;既有原滋原味的工艺再现,也有现代工艺技法的介入。学员们通过提取苗族民族符号、元素、图案、材料,实现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转化运用。这些成果突出体现了贵州苗族工艺文化“活化创意”的特色,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探寻苗族文化、民族工艺与当代审美、现代设计的最佳结合点,对传统工艺进行合理的原真保护,以创意设计介入传统工艺产业,实现传承、创新、发展的初衷。
让民间工艺牵手现代生活
今年4月,为支持贵州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省商务厅组织了20家企业,携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品及农特产品,在巴黎博览会上亮相并大获好评。
据了解,今年是省商务厅第四次组织贵州企业参加巴黎博览会,也是贵州手工艺品及民族文化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步骤。本届巴黎博览会贵州展厅共分四个区域,蜡染、银饰、刺绣、雕刻、漆器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前来订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省的很多民族民间工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要活在当下,也就是要生活化,‘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政府或几个部门,而是一个全民的问题,要大家一起参与,一同来传播。”陈平认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文化遗产才能深入人心,由此也才能带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
“近年来,省民宗委、省文联联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千百十扶持工程,着力打造民族文化艺术工作优秀品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持续举办的民族蜡染、民族建筑、民族银饰、民族刺绣、民族剪纸、民族制茶工艺等各类杰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竞技竞艺、优秀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以银饰、蜡染、刺绣、雕刻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向市场化、生活化不断转化,日益彰显出强大的活力。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经济的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精品,满足新时代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据了解,我省自2015年以来,连年举办“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已成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对外交流展销的高端平台。
“传统民间工艺品要生存、要发展, 必须要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以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2018年10月10日,在“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成果汇报展上,有专家指出,我省民间工艺作品要繁荣发展,急需进行提炼加工,注入时尚元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