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
——访省政协委员石通佾
□本报记者 刘启靖
近日,带着如何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十二届省政协少数民族界别委员石通佾。
“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域内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文化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其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舞蹈——打猴鼓舞(发源于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1997年到上海大观园参加演出,2007年申报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功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民间“活化石”之美称。迎春节、火把节、舞火龙、女儿节、毛南山歌、迎宾拦门歌、粑棒舞、斗地牯牛、上刀山、刺绣、建筑、雕刻等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间绝活、民族工艺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保护村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把这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行方案。”石通佾如是说。
石通佾介绍说,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位于平塘县境东部,北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东与独山县羊风乡毗邻,距县城17.5公里,距贵新、独平两条高速公路18公里,关云(平塘—广西南丹)公路穿过境内,全乡总面积1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93.39亩,其中田5321亩,土4172.39亩,荒山、荒坡面积21000余亩,森林覆盖率66.8%,最高海拔1234米,最低海拔667米,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为1390.4mm,辖6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25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3981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9%。卡蒲毛南族乡是贵州毛南族的唯一发源地,1990年8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平塘县卡蒲乡更名为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
石通佾接着介绍,“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编制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第一轮为2005-2010年,扶持10万以下人口民族,涉及22个少数民族、63万人;第二轮为2011-2015年,扶持30万以下人口民族,涉及28个少数民族、169.5万人。目前,贵州省列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范围的有毛南族和仫佬族,分别分布于凯里、麻江、黄平、平塘、惠水、独山和福泉7个县(市)的21个乡(镇),共有6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仫佬族31个、毛南族32个),总人口13.6万人,国土面积872.01平方公里。十多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和举措,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较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独龙族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4年贵州省政府就出台了《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提出了“两个优先”,各部门优先给予扶持、优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利好政策,使毛南族、仫佬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同胞得到了特殊的支持和关心,在水、电、路、讯、房、寨及产业等方面迅速发展,尤其是毛南族聚居村实现了村村、组组、寨寨100%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小康电、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按照"两个优先“要求,贵州的两个较少民族将在2018年率先全面实现小康。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全面实现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
石通佾建议:一、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在人口少、面积小、基础实、政策好的比较优势,在省级层面出台《关于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采取先行先试的措施,将全省63个较少民族聚居村作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率先全面小康示范样板点。
二、从省级层面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在示范创建上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三、明确工作职责,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给示范创建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