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计划:洒下爱心一片
□本报记者 曾 丹
用制度保障特殊儿童康复救助
“娃儿的病有治好的希望了!” 10月2日,来贵阳务工的织金民工黄宇强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给在家的妻子打了电话,嘱咐赶紧她去镇政府询问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
“娃儿生下来快4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劲,对声音不敏感。”黄宇强告诉记者,通过到医院仔细检查,他和妻子不得不接受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结果:女儿由于听力障碍,被确诊为听力残疾儿童。
“当时觉得天都快塌了。”黄宇强说,想到可爱女儿以后的人生路将遭遇诸多坎坷,他和妻子经常悄悄流泪。黄宇强告诉记者,他们曾想到给女儿买一个人工耳蜗,但上万的费用让这个农村家庭有些力不从心。
现在好了,省政府出台了相关办法,对残疾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黄宇强说,这一政策,将给他们的孩子带来希望,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
“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我省已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记者在省卫计委了解到,我省刚刚出台《贵州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明确对“贵州省户籍(或在贵州省领取居住证)经济困难家庭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全面实施康复救助制度。其间还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也可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办法》明确:救助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既覆盖了各个类别的残疾儿童,又涉及了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适配等各项康复服务。
按照《办法》,残疾儿童监护人可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提出康复救助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在救助标准方面,手术类补助每人不低于15000元,康复训练每人每年补助训练费不低于12000元,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助每人不超过1000元,装配假肢、矫形器平均每人补助5000元,助听器每人补助不超过6000元,人工耳蜗产品每人补助不超过5万元。
让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
“让更多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今年8月31日,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就建设普通学校资源教室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安排,确保100所普通学校试点建设资源教室建设如期顺利完成。
“残疾儿童是公民的一员,应该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权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我省随班就读工作,在各地申报评审基础上,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了100所普通学校试点建设资源教室。为确保资源教室建设如期顺利完成,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要求,结合实际需要,确保所需设施设备齐全并发挥使用效益,并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或资源中心)形成支持体系,配备有专(兼)职资源教师,不断提高随班就读工作水平。
据介绍,省教育厅将对每个资源教室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各市(州)、县(市、区)也要进行相应经费配套。经费主要用于支持资源教室的建设、维护,以及资源教师配备、培训学习等,不得用于与资源教室无关的开支。同时,各地要按特教学校标准足额拨付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6000元/生的年生均公用经费,落实普通学校的特教教师和承担随班就读工作教师的特教津贴等待遇,提高我省普通中小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少年的积极性。
“到 2020 年,我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5% 以上。”记者在省教育厅了解到,2017年,我省制定了《贵州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 2017-2020 年 ) 》,其中明确,到 2020 年,全省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5% 以上。
该方案提出,我省将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按每年 6000 元的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全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在“两免一补”基础上,统筹资源倾斜支持残疾学生并提高补助水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学费、减免杂费,并提供国家助学金。
该方案要求,各地普通高中阶段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形式,积极招收残疾学生,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开设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给予残疾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保证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同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残疾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抓基础建设,已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已实现30万以上人口县均建有特教学校,并建立省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及3个分中心,启动了76个县级以上特教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
为受损的花蕾洒下爱的阳光
“高大的教学楼,干净的操场和过道,盛开的鲜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记者在省教育厅了解到的大方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场景。据悉,2011年,大方县投资1340万元新建大方县特殊教育学校,规划18个班,25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占地23300平方米。2013年3月,学校主体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该校已建成教学综合楼、食堂、男、女生公寓,设有图书室、感统训练室、康复室、情景教室、医务室、按摩室、美发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室、律动室、学生作品展览室、手工室、农作物栽培技术教学基地等多个教育教学场所。每个班级都配有“班班通”设备,建有3180平方米的操场,配有乒乓球、跳远、单杠、双杠,校园范围内安放28张公园椅子,2个静心亭,校区内配备高清数字监控,为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质、舒适、安全、温馨的“家园”。
“今年5月30日,两家爱心企业的员工前往大方县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共同欢度第‘六一’儿童节。”据悉,两家爱心企业为孩子们带来了乒乓球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跳绳等多种文体用具,在活动过程中,企业的爱心人士在舞台上用舞蹈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表达他们对残疾孩子们的节日问候和祝福。
“关爱残疾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有专家指出,残疾儿童类别很多,除了盲、聋哑和智力残疾三类外,还有自闭症、脑瘫、肢体、精神等残疾。不让这些孩子冷在一边,不受凌辱,不受歧视,有关部门都有不同的关爱责任。要建立完善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对残儿家庭生活上支持,精神上安慰、健康上关心。残疾儿童经过康复治疗与教育,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10月,农工党省委和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贵阳市举行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帮助学校建设法治校园、健康校园、美丽校园。协议表明:农工党省委将充分利用智力优势、界别优势、渠道优势,组织党员专家在法律咨询、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心理咨询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对贫困的特殊学生给予生活、学习、健康、就业等方面的关注及指导;通过参政议政促进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发展,让孩子们能接受适合他们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前不久,我省发布2017年度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15.2万名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包括0-6岁残疾儿童2684人。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有视力残疾人2.1万名、听力残疾人7892名、言语残疾人654名、肢体残疾人9.2万名、智力残疾人8817名、精神残疾人1.1万名、多重残疾人9719名。其间,我省实施的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已为582人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5所,在校三残学生1.6万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有612名残疾人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全年对1419名残疾青壮年文盲接受了扫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