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42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9-21

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罗 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实现贫困人口的长期稳定脱贫,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能有效拉动特困地区发展,但根本还是要授之以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涉农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让广大的农民通过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知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者获得在新城镇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只有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从而提升他们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才能够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镇,有序实现市民化,并实现有尊严的生活。

  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走好精准扶贫、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准宣传,提升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受“轻视劳动、鄙视技能”思想的影响,农村同样存在“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同时,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直接阻碍了其脱贫致富。建议在贫困人口集中居住地,政府协调宣传资源,实行精准宣传,要加深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好处,看到职业教育的前景,从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政策宣讲、典型引路和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正确引导“技能致富”的预期。通过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升生活品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人工作,全家致富”等理念,在村民中树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二、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进行精准分类

  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全方位了解困难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情况及主要经济负担,家庭适龄劳动力情况,家庭居住条件,处于困难状况的主要原因等具体情况,形成一户一档的档案资料。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以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健康状况等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一户一策或一人一策的职业教育帮扶措施,进行有针对性职业教育培训,对症下药,并跟踪到脱贫为止。

  三、送技能下乡,提升贫困劳动力素质

  一些贫困地区交通落后,贫困户散居,贫困人口又要兼顾劳动生产,很难集中时间、地点学习。这些地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以方便村民、方便培训为前提,将课堂搬到了每个村委,让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既方便了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又不耽误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使村民生活、生产、培训“三不误”。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突破职教办学的瓶颈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办学设施,国家近年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各地大力新建职教园区。然而,由于专业师资紧缺、专业设置不能和当地经济发展及就业挂钩等原因,许多农村学生不愿就读本地职校,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空巢”学校,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建议政府出台区域性的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到农村职业学校大有作为,解决专业师资紧缺问题。在政府层面统筹规划本地的产业布局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高本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吻合度。专业设置“接地气”,可让企业看到“有人可用”的希望,也让学生看到“有业可就”的奔头。只有让毕业生愿意在本地就业而不是一味“东南飞”“向城市”,“一人入学、就业,一家脱贫”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形成。

  五、支持民营企业创办职业技术学校

  鼓励企业多形式、多领域开展教育扶贫,重点支持创办职业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并放宽办学审核条件。对教育扶贫项目的土地供应、设施配套、资金配套、教师资源调剂等,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在培训项目和就业渠道上的合作,要支持企业对贫困人口进行短期免费技术技能培训,推广“送技术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并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培训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六、加强职校贫困学生“情商扶贫”力度

  针对应试教育缺失、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道德滑坡等问题,在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助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辅导,设置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门课程。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顺和古镇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