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发力“夏秋攻势” “掘金”产业革命
自“夏秋攻势”启动以来,黔南自治州加强全面统筹、狠抓推进落实、强化督导检查,严格按全省统一部署,不等不靠、迅速行动细化工作方案,建立工作调度、督查、包保指导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四场硬仗稳步推进
产业扶贫方面:截至7月底,全州蔬菜种植249万亩(次)、食用菌种植7391亩(万棒)、投产茶园105万亩、中药材种植38万亩,生态家禽累计出栏2045万羽,禽蛋产量3.22万吨。农业产业累计覆盖贫困人口13.98万户50.22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8月10日,农村“组组通”公路开工建设8568公里,完成路基7770公里、路面634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36.3亿元,工程形象进度70.2%;完成饮水安全项目78个、投资1.8亿元,改善13.4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贫困人口2.76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2017年度建设安置点31个,建成住房21707套、占任务的99%,完成分房79045人,实际搬迁入住16853户70089人、入住率83.47%;本年度建设安置点22个,建成住房10532套,主体施工工程形象进度44%,完成搬迁入住500户2076人、入住率2.1%。全州累计拆除旧房7426户,拆除率76.57%。
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方面:教育保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5万人(次)、5.17亿元,近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减免学费8023.04万元。完成精准扶贫班招生2109人、脱盲再教育29622人(次),农村中小学校建设94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医疗保障整合资金6200万元,对贫困人口实施分类资助参合,参合率100%。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四重医疗保障”一站式即时结算,累计救助186.5万人(次)(含门诊),医疗总费用4.61亿元,政策范围内费用4.54亿元,“四重医疗”保障救助4.53亿元,政策范围内比例99.85%、实际补偿比例98.24%。完成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签约23.06万户80.27万人,慢病签约服务2.17万户2.8万人,服务7.06万人(次);大病集中救治780人,救治1.5万人(次),重病保障兜底5.6万人(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全覆盖建设51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325个、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全覆盖建设1006个。住房保障方面,对农村危房改造由20494户调整为26148户、增加5654户(其中4类重点对象3259户)。
产业革命持续深化
抓实结构调整。7月份,黔南州农委对全州500亩以上坝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黔南州“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指导方案》。福泉、贵定、长顺、惠水、荔波、平塘、独山7个县完成整体方案,其它县(市)正在落实,其中福泉、长顺完成500亩坝区子方案。
抓实产销对接。制定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州、县及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及时对产销信息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设立“黔南农业”微信公众号,开设“供求大厅”板块,搭建起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各县(市)优质农产品及经营主体参加贵阳农交会、贵阳农博会、广州农博会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商务、农业、供销部门按区域、种类对接市场、落实销路,积极建立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引导生产基地特别是500亩以上坝区进行订单式生产。
抓实利益联结。继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典型经验及模式,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及份额,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订单生产、反租倒包、产业托管、入股分红等收益,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群众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深化“七个一”机制。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的筛查,全州排查出漏评25557户50219人、错评7654户23681人、错退261户912人;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建立州级数据共享平台,基础数据库已汇聚5000余万条数据,地理地图正在比选,联系编制底图数据融合方案;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8个工作专班有序推进工作,深入查找问题,及时研究整改;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培训各级干部5万余人(次);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推行“州包乡、县包村、乡包组”下管两级工作制度,构建一线协同作战体系,整合干部队伍,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行“六包”;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建立《黔南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黔南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黔南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调度机制》《黔南州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黔南州精准扶贫一户一档》《黔南州逐村复核逐户过堂工作机制》6个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完成16.7万户档案收集整理,贵定、惠水、都匀、独山、长顺、三都已初步完成,其余县(市)预计8月底前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