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道 崂 山
□秦 岭
早年读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篇神话故事《香玉》让人心旗荡漾,荡气回肠。落魄书生黄生与牡丹、山茶花化身的白衣女子香玉、红衣姑娘绛雪孤灯伴读、温柔缠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被世人称之为“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太清宫内。太清宫,始建于东汉恒帝廷熹八年(165年),有三个独立的院落,一百五十多间殿宇,由“三公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清素简洁。这里不仅发生过惊世骇俗的情爱神话,更有孔子问道的千古传奇。道家文化在这里发源,儒道的光辉在这里熠熠生辉,泽润后世数千年。
所以对于崂山,早就心驰神往。一直在心里叨念,若能有机会,一定亲临一睹芳容,遂可了却今世凡尘,随了我心之所愿。
果然,就在一个阳光特别明媚的日子,乘学习的空隙,便邀约三两个朋友慕名前往,开始崂山寻道之行。在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沿着海边,迎着习习海风,一路悠哉游哉顾临崂山。放眼四望,整个崂山被大海紧紧地包围着,满山都是黄褐色的石头,奇峰异石、古树清泉、飞瀑虹影、亭台楼阁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崂山地处渤海之滨,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崖深谷幽,素有“神窟仙宅”之说。方圆百里内,宮观棋布,道台高筑,据说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奄”,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享誉天下。太清宫位于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坐落于太清宫后山的老子神像,高达50米,傲然屹立,庄重肃穆,慈眉目善,目光炯炯,心若止水,神态可掬,仿佛早已参悟出世间万事万物的物理玄机。问道苍山,循规大海,这一切似乎都了然于心。
神像于2016年6月6日落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塑像,是崂山标志性景观。我们同去的几个都是些凡夫俗子,对孔子、老子,还有庄子、韩非子、荀子等这些带“子”的人一知半解,尤其是对孔子在崂山问道于老子的传说,过去或许听说过,在书上读到过,通过导游的详细讲解才恍然大悟。我们好奇老子神像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是何意思。导游说,这就是老子神像的玄机所在,象征意义就在他手指之上。这就是天、地、人合之道。天,巅也,至高无上;地,吐生万物者也;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天本之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导游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看样子有些学问,又多少有点圆滑,说到这里就不说了,故意卖弄关子。在我们的一再恳求下,又才摇头晃脑地说道:学有学路,道有道规,世间万物皆有不同,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
导游半文半白的一通解说,搞得我们有点云里雾里,脑壳也昏呼呼的,还是似懂非懂。心里头想,这道家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一下子还真是说不出个道道来,经他这么一卖弄,更是把大家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面对莽莽苍山,眺望茫茫大海,敢问路在何方?道在何处?于是乎,在心里就有了寻道问路的想法,也不枉崂山此行。
我们非常虔诚地参拜完老子神像,沿着石梯缓慢而下,心里还在回味导游的话,对老子的一些思想,对道家文化的点滴,一片一片的飞聚起来,亲临道家福地,对老子的敬意油然而生,对孔子不远千里,五十多岁高龄还跋山涉水远道求学,问道于老子的传奇故事,以及老子虚怀若谷,孜孜不倦的谦谦君子之风倍受感动,自感惭愧。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他们的道学思想、儒家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大地,文脉永存人间,代代相传,泽溉弥远,影响巨大。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立者,主张“无为而治”。其实之前我对他的这种观点有些认识上的偏颇,以为就是像我们这些做官的,什么也不做,或者少去做。他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不做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达到崇高和辉煌的境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抢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本,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化而来,道作为本源,是浑然一体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中国道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代对于道的追求,一定意义上反映的则是人们大海一样的深沉,高山一样的旷远。在物欲充斥的社会,在个别似是而非理念面前,我们寻道的目的不是祈求圣灵保护,祈望八竿子打不着的修仙成道,而是寻觅事物最原始的道理,简单明了的东西,更能正确地对待万事万物。
高山仰止,千秋师道,此种境界世间独有。
拜完神像,下得山来,走过太清宫前面幽深的青石板古道,穿过一片古树林,眼前陡然间豁然开朗,一望无垠的大海展现在眼前,百川归流,波涛万顷,浮天沧海,轻舟法渡,心情也如大海般开阔起来。看惯了山川沟壑的僻壤之辈,突然间心里像是要装下这沧海之水和郎朗河山,不由得想起了培根说过的一段话。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形容此时的情景恰到好处。此刻,啥子私心杂念、纷纷扰扰皆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只剩下坦荡宸怀。
导游见我们心情愉悦,又向我们讲述当年孔子问道的一些精彩故事来,娓娓道来,入耳入心。
话说当年孔子问道求学归去,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涌,伫立岸边,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闻听孔子之言,不觉感慨万端:“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皆其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回到鲁国后,不由得发自内心感叹道:“吾所见老子也,其犹尤乎?学识渊博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听完孔子问道的故事,已是下午五点多了,夕阳西下,余晖晚照,一抹残阳斜斜地照在海面上,远处的山峦倒影在海面,如梦如幻,如临仙境,大自然之神奇功力呈现无余。
此景虽好,但不能久留,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告别寻道之旅,一路默默无语。“人之所生、人之所无、人之所荣,皆其自然之道”。此番崂山之行,我似乎也顿悟出了一些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