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念好“四字诀” 提振新“三农”
□庹 讯 本报记者 李 丽
今年以来,遵义市坚决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思路,念好准、实、强、效“四字诀”,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全市调减玉米面积121.09万亩,完成比例达151.36%,超计划完成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坚持“准”,聚焦产业选择
选准主导特色产业。遵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巩固烤烟产业基础上,做大做强茶叶、辣椒、中药材、方竹、生态畜禽五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绿色稻+”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特色种养、花卉苗果、森林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按照“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和“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区域化、板块化推进产业布局:中部7区(县)大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都市型、庄园型农业,重点建设保供蔬菜、辣椒、水果、观光农业产业带;西部3县(市)重点建设酒用高粱、低热河谷蔬菜、石斛、乌骨鸡、黔北麻羊、黔北黑猪等特色产业;东部3县做精做实茶、茶旅、茶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优质稻、蔬菜、辣椒、花卉等产业;北部3县重点建设草食畜牧、茶叶、中药材、冷凉蔬菜、食用菌特色产业带。
紧扣全市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退出低效仔粒玉米、补上高效经济作物。年初市级下达新增经济作物计划,切实做到增减平衡,全年计划补植补造茶园20万亩、投产茶园达180万亩,种植蔬菜260万亩、辣椒225万亩、食用菌3亿棒,发展中药材种植40万亩,新增方竹笋用林98万亩;计划调减低效籽粒玉米面积80万亩,调减比例为42.15%(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189.82万亩),并于3月初将玉米调减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市级实行半月一调度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种植玉米面积约70万亩(与全市玉米种子备案销售数量基本吻合),调减玉米面积121.09万亩,完成比例达151.36%,超计划完成任务。其中,替代种植辣椒26.75万亩、蔬菜17.22万亩、中药材8.23万亩、水果10.86万亩、食用菌3000万棒、茶叶3.1万亩、其它作物30.5万亩(含高粱、构树等),退耕还林24.14万亩。从总体看,辣椒、蔬菜、中药材、水果等是该市调减玉米的主要替代作物。
注重“实”,聚焦指导服务
遵义大力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和力量,以农业讲堂学理论、田间地头学操作、示范基地学经验为路径,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为主阵地,开辟田间学校、科技入户、远程教育、信息驿站、科技示范户等多种渠道,重点以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为对象,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解决科技知识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全市参与技术服务团队农技人员5994人,完成培训指导农民688461人次。
为提升基层“三农”干部队伍业务水平,该市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农”政策理论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的通知》。目前,已举办“三农”工作助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暨“一长两短”产业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农村改革、玉米调减、生态畜禽、农业信贷等,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及农牧、水利、林业、扶贫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共500余人参训。今年以来,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参加“新时代大讲堂”系列培训10500人次,培训农技人员22249人次。
调减玉米种植的关键一环是把群众工作做好做通,要在宣传发动群众上下功夫,帮他们算好收入账、产业账。今年以来,该市各县(市、区)高密度、高频率召开农业结构调整院坝会、群众会23162余场,市、县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通过层层宣传、发动、引导,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群众理解、主动落实,营造了变“要我调”为“我要调”的良好舆论氛围。
着力“强”,聚焦主体培育
遵义坚持招大引强理念,按照“一业一个500强龙头带动”思路,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为目标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入驻,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已成功引入温氏集团、重庆火锅集团、联合利华、成都香天下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624家,包括省级129家、国家级9家。
力促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粗加工到田间、深加工在园区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目前,已在湄潭、播州、凤冈、赤水、新蒲、正安等优势农产品产地集中打造茶、米、竹、辣椒、中药材等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强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证率达8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纵深推进“三变”改革试点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推动小农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今年上半年,“三变”改革试点已实现238个乡镇全覆盖,新增试点村41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个;试点村(居)集体耕地入股3.98万亩,各级财政资金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合计达3.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7亿元;参与“三变”经营主体700个,33.75万农民通过“三变”改革获益1.8亿元。
确保“效”,聚焦产销对接
全面高效抓市场营销。遵义市、县两级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目前,已组织1021家次企业参加重庆·西部农产品交易会、2018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2018贵州绿色农产品食用菌专场推介会、第六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2018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2018第九届东北(沈阳)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10余次展示展销及推介活动,实现现场销售额827.8万元,促成现场采购协议25项、签约资金2224万元,达成意向合作325项、意向合作金额4730万元。此外,开展电商业务的农业企业达165家,实现电商销售收入12187万元。
行之有效抓订单农业。聚焦替代产业的产销对接,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尤其强化蔬菜、辣椒、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定向直通,大力推动农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六进”,建立稳定的直销渠道、直供关系,已销售本地农产品(蔬菜)2万余吨;通过黔北果蔬、金土地、新雪域等主要批发市场,销售本地农产品4万余吨。
卓有成效抓对外协作。深入推进遵沪协作,遵义茶叶、蔬菜、辣椒、酒等农特产品加工销往上海达1.05亿元;大力推动遵渝联动,将遵义竹笋、辣椒、红稗、蔬菜、蜂蜜、金银花、党参、天麻等销往重庆,今年销售额已达2.9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