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6期 本期2393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7-24

贵州:双创渠道更完善 就业扶贫成效显

全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4.06万人

□本报记者 李 丽

  近年来,贵州各级人社部门会同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找准工作定位,分工协作、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4.06万人,其中就业122.93万人、创业1.13万人;累计促进已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26.13万人,12.76万户已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占已搬迁劳动力家庭的97.7%。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22.46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数32.91万人的68.24%。

  贵州各级人社部门紧扣“坚决消除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工作目标,通过摸清底数、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及公益性岗位安置托底等方式,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上半年,全省累计促进已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15.77万人,12.76万户已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实现已搬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搭建平台 健全体系

  在县(区)成立劳务公司,在乡(镇)设立分公司(或工作站),在村组建立劳务合作社,搭建省内劳务供给平台,进一步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动力资源向劳动资产转变。第一季度就业扶贫观摩会后,贵州各级人社部门立即行动,积极开展劳务公司组建工作,全省累计成立劳务公司526个。其中,已有79个县(区)成立劳务公司,覆盖率达89.77%;在村一级建立劳务合作社3621个,吸纳7.71万名贫困劳动力加入,促进就业14.4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5.78万人。

  加强劳务协作网络建设。以对口帮扶城市、黔籍务工人员较多的省(市)为重点,设立了106个劳务协作工作站(点),通过主动对接收集岗位、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等措施,全力推进劳务协作工作。截至目前,各级劳务协作站(点)已收集用工岗位27.69万个,向对口帮扶城市有组织定向输出就业7963人。

  抓实就业扶贫载体建设。紧扣当地产业发展、贫困劳动力就业特点,大力培育就业扶贫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就业等就业新业态,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就业扶贫示范基地501个、就业扶贫车间171个,兑现稳定就业补贴4159.46万元,吸纳就业11.36万人。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上半年,全省返乡创业就业达22.43万人,其中返乡创业2.28万人。

  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工作体系。人社、扶贫、移民等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省市统筹、县为主体、乡镇为重心、村为主战场、户为基本单元的横到边、纵到底的就业扶贫攻坚工作体系。同时,省人社厅选派76名优秀干部到各市(州)、贫困县(市、区)人社部门挂职,将政策、资金、项目、人员打包向贫困一线倾斜;从各地选派87名干部到省人社厅挂职锻炼,在系统内部形成上下联动的就业扶贫工作机制。

  完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2018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案》《贵州省人社厅关于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交流对接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824次,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56.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69万人;实现县外省内转移就业5.2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1万人;实现跨省转移就业13.0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8万人。

  创新模式 全员培训

  全省各级人社部门牵头抓总,以职业培训为基础、就业脱贫为目的,紧紧围绕组织、培训、就业三个环节,大力开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等工作。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青壮年劳动力培训28.17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3.65万人;完成家政护工培训10784人,培训后实现就业5858人;完成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22.6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2.63万人。

  以大数据“云上贵州”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县乡干部、村支两委、扶贫队员的作用,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采取加强宣传发动及送岗位上门、送培训上门、送补贴上门等方式,激发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微信、乡村街道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培训脱贫、就业致富的典型,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融入到培训内容中,上好贫困劳动力培训第一课,不断提升其内生动力。

  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时间、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采取增加培训次数、延长培训时间、加强实操实训等方式,使贫困劳动力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从而实现就业脱贫。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对已就业的继续做好跟踪服务,促进稳定就业;对未就业的,每年向其至少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开发视频培训平台,在“贵州广电云”平台开发“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电视点播系统”,将各种培训视频课件、省内外用工信息上传网络,依托乡镇干部、村支两委、驻村第一书记等,组织农户免费观看及共享。该系统自4月底上线以来,各类视频点击量已达10.96万次,覆盖农民近30万人,预计全年将覆盖10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