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237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15

孙应鳌: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上)

□高 勇

  孙应鳌(1527-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号“文恭”,清平卫(今凯里市)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他是名臣,更是大儒,王阳明的徒孙,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

  身居要职却五次辞官不就

  孙应鳌绝对是名人,可惜《明史》没有为其列传。好在有《黔诗纪略》以及近代出版的《孙应鳌文集》和我省著名文史专家李独清教授的遗著《孙应鳌年谱》等文献,才有了本文的内容。

  孙应鳌原籍江苏省如皋县。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曾派大量官员南下任职,孙家老祖宗孙华于洪武二十五年(1332年)来到贵州。孙应鳌系孙家定居贵州后的第八代,精明能干,学问精深,骨子里还透着江南才子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

  通常有大成就者,必是天资聪颖。孙应鳌也不例外,9岁能吟诗作文,10岁日诵千言,而且十分勤学,阅尽了家藏图书。15岁时,父亲调任云南保山知县,随父至保山。两年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父子俩回到清平。也在这年,王阳明的弟子徐樾以副使督学贵州,看到小孙年少有才,就收为徒弟。次年,18岁的孙应鳌在贵阳参加乡试,中第一名(解元)。

  此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和嘉靖二十九年,孙应鳌两次赴京赶考,均落榜。也就在第二次赴京的当年,徐樾升任云南布政使,师徒两人天各一方。嘉靖三十二年,第三次参加会试,中进士,还入选庶吉士。两年学习期满后走上仕途,任户科给事中,第二年改任刑科右给事中。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孙应鳌出任江西按察佥事,分巡南昌道。按察佥事这个官职就是按察使+佥事,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公检法,而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在江西任内,捍卫有方,郡内安靖无事。(《孙应鳌年谱》)

  嘉靖四十年(1561年),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这个职位很有趣,要把它讲清楚得费点口舌。大家都知道,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科举都是头等大事。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倍感人才可贵,如何选拔人才?还得靠科举考试,由此定下非科举不得入仕的永制,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孩子能不能入学,教学质量好不好,考试是否公平,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大意不得。

  明朝第6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就设了提学一职,一般是按察佥事兼任该职,所以通常也称提学副使。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所受词讼,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有司,直隶则转送巡按御史。(《明史·志第四十五 选举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门督查办学、考试中不正之风,而且不受地方权力的约束。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许侵提学职事也。(《明史·志第四十五 选举一》)

  提学副使任上,孙大人是否行霹雳手段,重拳出击,整治陕西教育界的不正之风(如果有的话),这些没有任何记载。和他的职责有点出入的是,在西安他建了正学书院,并作《谕陕西官师诸生檄文》,提出了崇制、订学、论心、立志、破迷、修行、规让、饬礼、励勤、戒速、博理、讲治、进业、惇友、养蒙、严范的教育治学方针。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孙应鳌升任四川右参政。在四川,他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战事。当时川东的蔡伯贯率数万白莲教教徒反明,攻陷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定远(今四川省武胜县)等7个州县,还建了个国号叫“大唐”(估计是十分怀念盛唐)。

  孙参政奉命领兵会击。和武将不同,文人就是心眼多,没事不和你玩,你打你的,我不接招,远远躲着你。躲你并不是怕你,是在等待机会,就像拳击高手,看他满场被别人追着打,时不时还击一两下,像是在刷存在感。其实啊,他在寻找时机,时机一到,一句重拳就可以把对手撂倒。

  孙将军就在等待时机。当起义人马一窝蜂跑去攻打蓬溪(今四川省蓬溪县)时,时机终于到了,立马带兵出击,直接把起义军的老巢给端了。这招太简单了,简单到只有一个“狠”字。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的起义军跟孤魂野鬼似的,四处游荡36天后被镇压,蔡伯贯被擒。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驾崩。次年,30岁的朱载垕登基,取年号“隆庆”。刚进不惑之年的孙应鳌在这年升任湖广布政使兼任郧阳巡抚,成为一方大员。

  隆庆帝从小就缺父爱,即使被立为太子后,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地位和待遇。登基后,这位皇帝处处低调,与世无争,给人懦弱仁厚的感觉。

  隆庆二年,孙应鳌上疏皇帝,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十条建议,均被采纳。同时,还揭露了太和宫宦官吕祥贪赃枉法,吕祥随后遭到皇帝的斥逐。从这一串事情来看,这位皇帝并非处处懦弱,也有善于纳谏,敢于动真的时候。

  吕祥毕竟身在京城,占有天时地利。此后其党羽制造各种流言蜚语对孙应鳌进行攻击。而孙远在湖广,没有微信微博,不可能像现代人万里之外也能隔空开骂,也不能三天两头给皇帝上奏折。这亏是吃定了,惹不起咱就撤!隆庆三年(1569年)孙应鳌托病辞官,回到清平故里。

  本来就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十几年的任职中,同样是笔耕不辍,著作累累,心学研究早已有成。回到清平,众生倾慕孙先生的非凡学识,纷纷求学问教。见过世面的孙先生先建了平旦草堂,闲来没事就和来访的文人墨客在草堂中交流切磋。后又建了学孔书院,开馆教书,培养家乡人才。

  朱载垕当了6年的皇帝就驾崩了。万历元年(1573年),朱翊钧登基,在位48年,“万历”也成为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在张居正的大力举荐下,万历元年孙应鳌再次出山,还是巡抚郧阳。

  国盛修史,府盛修志,族盛修谱,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万历皇帝上台后就下诏修史,要修史就会碰触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这在当时还属禁区,无人敢碰。要想继续说下去,咱们先得说说朱允炆。

  朱允炆不是从他父亲朱标而是从他爷爷朱元璋手中接过皇位的。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导,老朱对他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就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只是朱标有名分没福分,37岁那年,老朱还老当益壮之时他就先走了。朱标的长子早故,次子朱允炆从小聪明可爱,更难得的是,父亲生病期间,小朱悉心侍候,极其孝顺。看到这一切,朱元璋很是喜欢,儿子病逝当年,就立15岁的小朱为皇太孙,做好了传位准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驾鹤西去,朱允炆继位,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皇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帮结派搞内斗,就把他们送到外地,分封为王,顺带固守边疆。老朱的本意是好的,却为小朱皇帝埋下了祸根。经过多年的经营,诸王拥兵自重,势力已十分强大。

  朱允炆即位后,感到分散在各地的叔叔们都是隐患,如不及早收拾,肯定会危及中央政权。于是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强行削藩,削掉诸王的权利和地盘。开始削得挺顺利,先后废削周、齐、湘、代、岷五王,当削到他四叔燕王朱棣时,遇到刺头摊上大事了。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官方说法是朱允炆死于宫中,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也有(建文)帝由地道出亡(《明史·本纪第四 恭闵帝》)一说。见不到朱允炆,朱棣非常生气,留在南京的建文帝旧臣就成了出气筒,惨遭杀戮。

  篡位和对建文朝忠臣的残害,是朱棣留给后代子孙最大的历史包袱,后来的儿孙皇帝都清楚这一切,但绝口不提。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朱棣的长子——继任皇帝朱高炽。此人以仁义留名青史,在他的任上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及家属。可惜朱高炽命不长,坐了10个月的皇位就挂了,前朝那段家族仇杀没被触及,为建文君臣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也就被无限期搁置下来。

  算上朱棣,大明王朝已经经历了11个皇帝,这段血腥的改朝换代史经过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早已是人人熟知。现今的皇帝要修史,叔侄残杀该不该写进去?以职业操守做事,就得尊重历史。尊重了历史,就可能惹恼皇帝,惹恼了皇帝,就可能掉脑袋。

  偏偏有人不怕死,这人就是孙应鳌。他直言上疏,大胆建言:褒扬人之子,必先其父,则人之子心安;故褒扬人之臣,必先其君,则臣之心安。建文诸臣,委质致身,志节甚伟,陛下甚为恤录,其厚幸矣。建文君未沾旷绝之典,恐诸臣有知且不能安受地下。亟复位号,量拟谥法,事有系空名而舆论悉归,人心愈固者,此类是也。孔子作《春秋》,每年必书,每时必书,见天道王政,上下维属,不可缺也。建文君在位凡四年,书以革除,举其事缀附洪武间,名实紊淆,轨迹惑贰,何以补国家信史之缺。(《孙应鳌文集》)所奏内容的核心就是,应该承认这段历史,给前朝君臣以名分,并赐建文帝谥号,以匡正视听,补国家信史之缺,这才是正道。

  递上这份奏折,当事人即便内心足够强大,要说一点不忐忑,那肯定是骗人的。好在安然无事,部分建议还被采纳,万历皇帝下诏为“靖难”中惨死的建文诸臣建庙祭祀,算是给了别人一个名份。而承认建文是合法的皇帝,彻底了结这一历史公案,则一直拖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元年,谥明建文帝曰恭闵惠皇帝,庙祀之,位次太祖。(《清史稿·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虽然没能让当今皇帝彻底拨乱反正,但公正客观看待历史,敢冒杀头之险仗义执言,彰显孙应鳌独立之人格,高尚之品质,张居正等文武大臣纷纷为其点赞。

  两年后,孙应鳌晋户部右侍郎,后改礼部,掌国子监祭酒。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是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管教合一。祭酒这个名称很奇特,大家别误会,和酒无关,就是校长。孙应鳌由此成为第一位担任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和最高学府校长的贵州人。

  那时的教育口还不像现在这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孙部长全力整顿国子监,改革以前得交学费,交不起就纳粮抵充的做法,实行免费教育。提倡给学生修宿舍,让到处租房的学生有个固定集中的住处,便于学校管理。

  有一天,国子监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是来听孙应鳌上课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是《尚书·无逸篇》,借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委婉劝谏学生不要贪图享乐,要体察民间疾苦,勤于政务,以图中兴。老师阐述精辟,入情致理,学生听后非常高兴,命坐赐茶,第二天,复赐大红纻罗各一袭。(《孙应鳌文集》)

  这位学生不是普通人,正是给建文忠臣平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孙应鳌再夺第一,成为黔省给皇帝讲课的第一人。

  就在人生的巅峰时期,年近知天命的孙应鳌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无法理喻的决定,再次以病辞官回清平。

  回到故里,把学孔书院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招来学生后,再拿起教鞭,继续传道授业解惑。当老师就是好,没那么多的烦心杂事,也不再去察言观色,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有大把的时间,正好可以潜心著述,收集整理了自己几十年的诗作九百余首,汇成《学孔精舍诗钞》,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有诗集流传的诗人。

  心中无牵挂,海阔天地宽。孙应鳌的小日子过得轻松愉悦、逍遥自在,只是经常被朝廷惦记。朝廷先后于万历七年(1579年)、十一年两度起用孙应鳌为国子监祭酒、刑部右侍郎,都借病推辞。万历十二年,朝廷再次任命孙应鳌为南京工部尚书,还是疏辞不赴。三次起用,职位逐次提高,都婉谢不就,只能说明孙应鳌已对官场了无牵挂,除了教书著述,已生无别恋。

  也就在万历十二年冬天,孙应鳌溘然辞世,享年57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贵州巡抚郭子章上疏朝廷为孙应鳌请赐谥号。两年后,万历皇帝下诏赐孙应鳌谥号“文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