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业走向成熟化的标志。我省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革省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我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在该提案中,民革省委建议——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我省旅游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记者上网查询了解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全国许多发达地区文化旅游业成功的做法。进一步强化融合是发展的理念,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进一步树立互促共赢理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可以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理念、载体、市场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助旅游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形成旅游、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
为何要努力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因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价值的实现,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进一步树立互促共赢理念。旅游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可以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过程,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过程。第三,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两个产业长期持久的融合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求立足当下,增强紧迫感,争取融合发展取得现实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求立足长远,持之以恒地推动融合发展,使两者不断地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民革省委指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业走向成熟化的标志。我省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便捷的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而且具有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异常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民革省委认为,我省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建立完善旅游要素和文化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我省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民革省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在旅游经济中的引导作用,把地方历史人文和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开发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发挥旅游的载体作用,将历史人文和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全路线和全过程。按美学规律把有代表性景点和路线打造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精品景观,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地域文化个性。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寨建设规划要坚持原基调不变色、不变味,凸显地方文化差异性优势。坚决抵制建设质量低劣的批量政绩工程。
——城乡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和“乡愁”文化特点,尊重历史传统,体现个性风格,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寨建设规划要坚持原基调不变色、不变味,凸显地方文化差异性优势。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与抢救。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高级艺人社会待遇,给予传承人更大的关怀和照顾。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寨要成立民间文艺表演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同时要组织开展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青少年一代传承和发扬。
——繁荣地方文艺事业,提高旅游文化品质。强调本土文艺人才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各文艺家团体和民族文化学会工作,把文艺创作和民族文化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文艺团体和学会组织活动经费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必要经费投入。通过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提升地方文艺创作质量和民族文化研究学术水平,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人才,打造一批能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印象深刻、思想内涵丰富的乡土题材文艺精品力作,塑造有底蕴、有活力、有品位的“丹青翰墨之乡”、“民族歌舞之乡”和“原生态特色文化之乡”的新形象。
——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市场。 各旅游县市要结合旅游区规划布局和市场需求,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开发设计民族文化体验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消费产品,丰富文化娱乐市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旅游群体的需求。同时调集美术人才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设计开发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或通过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形式等购买优秀作品产权的方式,尽快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投放市场,丰富地方旅游商品体系。
——积极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古村落文化价值宣传。通过传统村落申报和开展民族乡镇选点保护示范的积极措施,结合政府收购和出让等方式,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加以保护。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村休闲观光游、文化价值游和山地康养游产业的蓬勃兴起,传统建筑村落和民族文化古迹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的稀缺资源,并将愈来愈显示其独有的巨大商业价值,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通过积极有效宣传手段,吸引各地艺术家或投资商购买民族村寨旧房闲置资产的方式,复活古村落,开发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通过举办大型传统文体赛事和节庆活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传统赛事和节庆品牌。节庆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贵州是多民族集聚地,各地方民族都有自己别具风情、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同一民族也因不同地域而呈现很大差异,特别是传统节庆文体赛事活动更是极具旅游宣传和开发价值。如水族卯节赛马、苗族吃新节斗牛、布依族四月八斗牛、布依族六月六山歌赛、瑶族春节陀螺赛和斗鸟等。各地要深度发掘传统节庆文化资源,做好民族传统节庆赛事活动、文艺展演和节庆饮食文化的宣传推广,扩大地方人文风情影响,着力打造“民族节庆”延伸旅游经济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