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调整产业 富了农民活了经济
——来自深度贫困县赫章的脱贫攻坚实践
□本报记者 李 丽
春风拂过黔西北赫章,吹绿了山野、吹活了乡村,使这个深度贫困县迸发出别样活力。
在今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该县春季发展蔬菜种植12.3万亩(其中商品蔬菜9.1万亩)、马铃薯67万亩、玉米13万亩(含套种)、食用菌0.06万亩、特色经果林9.81万亩(其中苹果2.8万亩、脆红李2.48万亩、蜂糖李0.87万亩、花椒1.59万亩、板栗0.99万亩、其它1.08万亩)、茶园面积1.8万亩、中药材3.613万亩、人工种草1.228万亩。一季度,全县规模蛋鸡存栏149.41万羽,牛、猪、羊、禽出栏分别为0.86万头、23.68万头、5.36万只、43.55万羽,肉类总产量2.6万吨,禽蛋产量0.38万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现。今年,毕节市下达赫章县的玉米调减任务为16万亩。近期,毕节市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督查组对该县示范点及面上面积进行核实,全县完成玉米调减22.235万亩,占下达目标任务的138.96%;重点区域完成调减14.182万亩,占下达任务的268.57%,其中高速公路沿线调减0.887万亩、主要公路沿线调减12.043万亩、旅游景区周边调减0.781万亩、重要水源地调减0.471万亩、其它区域调减8.053万亩。玉米调减地改种作物,种植马铃薯3.299万亩、蔬菜3.221万亩、食用菌0.011万亩、茶叶0.18万亩、苹果2.75万亩、脆红李1.98万亩、蜂糖李0.85万亩、板栗1.59万亩、花椒1.18万亩、其它经果林1.72万亩(如樱桃、核桃、杨梅、华山松、猕猴桃、西瓜等)、中药材3.61万亩、牧草1.23万亩、其它0.62万亩(如高粱、烤烟、蓝梅、向日葵、玫瑰等)。
精准施策布局产业
今年,赫章县提出“一棵树、一只鸡、一棵葱、一枚蛋、一头猪”的“五个一”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制定《赫章县2018年农业结构调整暨春耕备耕方案》《赫章县农业结构调整奖补方案》等文件,以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样板为抓手,通过科技推广、板块示范、项目实施,调整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实施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牧草等主导产业替代,确保全县调减玉米16万亩以上。
依托近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形成的良好基础,赫章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按照“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产业发展要求,结合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通乡等重要公路、重要水源点、重要景区分布,作出“五线三重点”的产业规划布局。“五线”分别为:城关-财神-罗州-朱明-结构-可乐-安乐溪一线(百里核桃长廊),以核桃补植补造为重点,林下兼种魔芋;平山-野马川-城关-白果-水塘-双坪-妈姑一线(毕威高速公路沿线),主要发展经济林、景观树;妈姑-双坪-铁匠-辅处-可乐-结构-安乐溪-河镇-德卓一线,发展以苹果、黄梨为主的精品水果,兼种烤烟、魔芋;达依-六曲河-古基-哲庄一线,发展以茶叶、烤烟、小麦、大樱桃为主的经济作物;古达-威奢-兴发-松林-雉街-珠市一线,主要发展牧草。“三重点”分别为:县城城市规划区、乡镇集镇所在地、乡镇移民搬迁安置点,景区景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周边及重要水源地周围,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主要公路沿线。结合以上规划,制作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图,种植地块落实到村到组到户。
为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展现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赫章按照“4541”模式(县级“4个5000亩”、乡镇级“4个1000亩”),扎实抓好县乡(镇)级108个示范样板点建设(城关镇未纳入考核)。其中,县级领导示范点计划实施20000亩,完成23057.64亩。县委书记刘建平的示范点落实在河镇乡恒底村、海雀村、以则村、红房村、双乐村、老街村,完成6056.74亩,种植矮化苹果;县委副书记、县长胡海的示范点落实在铁匠乡沿海村、河山村、中井村、处卓村,完成6000.9亩,种植脆红李2391亩、花椒3609.9亩;县委副书记刘军的示范点落实在结构乡沙坝村、中山村、青江村、多魁村、蘑菇村,完成6000亩,种植矮化苹果2800亩、覆盆子3200亩;副县长杨昌举的示范点落实在双坪乡安山村、高明村,完成5000亩,种植矮化苹果3139.3亩、脆红李1860.7亩。计划建设乡级领导示范点108个108000亩,实际建设乡级领导示范点104个104000亩(城关镇已向市结构办申请取消示范点考核)。其中,乡镇党委书记的示范点完成29181.7亩,主要种植作物为脆红李、板栗、牧草、苹果等;乡镇长的示范点完成27298亩,主要种植辣椒、板栗、苹果、脆红李、蜂糖李等;乡镇党委副书记的示范点完成27164.4亩,主要种植半夏、脆红李、万寿菊、中药材、茶叶等;乡镇分管领导的示范点完成26816.56亩,主要种植花椒、牧草、桑蚕、蔬菜、脆红李等。
面向市场创立品牌
赫章县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先后引进毕节柳江、贵州新农汇、贵州优农谷、贵州大丰盈、阳光生态农业、赫章县山地高效农业、山东青农禾等大型企业落地发展农业产业。目前,赫章万亩香葱基地在全国闯出了名头,柳江鸡蛋已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核桃、樱桃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可乐猪”产品入驻“北上广深”高端市场,并开设“三里粮食”品牌专营店,进驻京东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
该县充分利用东西部帮扶枢纽、广州番禺帮持赫章的良好机遇,由县级平台公司与广州名特农产品有限公司联合出资组建赫章县贵久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核桃、“可乐猪”、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对外营销工作。同时,按照“一个行政村不少于一个合作社”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户采取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组建合作社,大力推进“村社合一”建设。目前,全县已申报认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98个,建设养殖场1203个,其中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个、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13家、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
在这其中,该县创新出了诸多工作亮点: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落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民”的“三变”要求,充分发挥“三变”改革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药引子”作用,把“三变”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春耕备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一系列经营运作模式;强化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各项利益链接,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建立蛋鸡养殖“33351”、大棚蔬菜种植“五五分成”、香葱基地建设“11235”、“可乐猪”养殖“119218”等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腰包逐渐鼓起来,让集体经济不断实起来。
积极开拓市场。首先是积极开拓县内市场,扎实开展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工作,引导学校、超市采购贫困村、贫困户的农产品。目前,全县公立学校(幼儿园)营养午餐农产品主要由贫困村、有贫困户入股的企业直接供应。其次是积极开拓县外市场,以提高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量为出发点,以扩渠道、拓市场、挖潜力、强品牌为主要措施,大力推进农产品县外销售工作。截至目前,规模农产品企业共销售“可乐猪”、鸡蛋、核桃等农产品12000万元,其中县外省内销售5300万元、北上广销售2100万元、其余区域销售6600万元。“可乐猪”产品已进驻贵阳大中型商超,并在“北上广深”设立会员体验店运营。
制定奖补政策。该县出台《关于推进产业扶贫“六项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可乐猪”、牧草、大棚蔬菜、中药材、矮化苹果、核桃等六大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通过整合恒大集团帮扶资金、涉农资金、脱贫产业子基金及“特惠贷”等渠道资金,筹备项目所需资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预算资金6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奖代补资金,对结构调整连片50亩(单一品种)以上的高效作物,按以奖代补方式每亩补助资金300元(其中菌草每亩补助480元)。此外,县委、县政府每月还拿出100万元,用于对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并在该乡镇召开现场会进行通报表扬,组织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参观学习、总结提高。
下一步,赫章县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仗”,充分发挥立体气候、比较优势,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销衔接,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的“组合拳”。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7000万羽肉鸡加工一体化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旅游扶贫环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让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推广“塘约经验”,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确保到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