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6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07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革省委向大会提交了《融入生产生活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案。在提案中,民革省委建议——

在“融”字上做文章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去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增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

  民革省委的提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省同其它省市一样,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应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民革省委认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今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工程和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通过梳理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记者注意到,《方案》梳理了5个大类,共21项重点任务,内容包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理和保护、大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大力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等类别,省文化厅、省民宗委、省文史馆、省文联、省社科联、省旅游发展委等单位分别牵头承担了相应任务。在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方面,除加大资金保障,优先安排、落实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工作经费之外,还将成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导小组,各市(州)也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定期开展检查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融入生产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民革省委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入贯彻这一要求,需围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目标,把融入生产生活作为重要任务和有效手段,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如何传承发展,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民革省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深刻认识“融”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不断规范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融入生产生活”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我省必须切实落实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这一重要任务。

  ——切实把握“融”的总体要求。要以中共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的具体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我省阳明文化、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把适应和推进现代社会发展作为基本指向,把服务人规范人提升人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其精华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科学选对“融”的内容。首先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和阐发,突出揭示出我省阳明文化、夜郎文化、水西文化、民间酒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其次要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众诉求、记录的独特实践、展现的独特技艺,如侗族大歌、布依戏、花灯剧、格凸河攀岩洞葬等涵盖了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文化及艺术,及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民俗类项目。

  ——精准找出“融”的切口。首先要有利于唤醒民众的传统文化基因,如广受关注的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电视、网络等媒体表现形态与诵读、点评传统诗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一切口还要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接受程度和承接创造能力,如阳明文化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群众基础,再如“水书”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在水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至今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这样的文化事项应当优先。

  ——合理用好“融”的手段。一方面要运用好适应现代化的传统载体和手段。许多学者呼吁唤醒春节等节庆活动的仪式感,弘扬拜年、祭祖、守岁等传统仪式,以增加节庆的庄重感和凝聚力,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我省的特色是多民族聚居,在文化意义上有很多文化元素可以挖掘。另一方面要在新形式新载体展现我省特色。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如今短信、视频、微博、微信早已成为表达新的载体,但基本都不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我省在这方面丰富的多民族传统资源应充分的利用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广、快的特点,创作一批展现民族风貌的新媒体网络资源,在展现我省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客观上起到宣传我省形象的作用。

  ——着力打好“融”的品牌。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以品牌打造促进整体。实施“黔地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我省老字号做精做强。打造“贵州人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我省各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少数民族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富于各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多民族大省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风格迥异。这些原生性、独占性、稀缺性、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推动现代生活与我省多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