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2361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25

  编/者/按

  2018年4月18日,农历戊戌三月初三、兰亭修禊日,由书艺公社、瑷瑅空间、京匠习酒联合主办的“印证——当代书家用印题跋邀请展”在京简约而又盛情开幕。这是一次当代书坛全新视角的展览,是书印同臻、互为印证的一次联袂演绎。展览展出了全国各地百余位当代书家印人的自选常用印并题跋的原创精品之作,将书法、篆刻、题跋、章法 、边款、笺艺等等诸多艺术元素并巧妙契合为一体,也给当下的书坛创作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探索方向与经验。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秘书长、中国政研会副会长官景辉,部分在京参展艺术家及观众共约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展览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洪武为展览题写了展名,并于4月26日莅临“印证”展览现场,在逐一观看参展作品后,给予了充分肯定,称此展的策划“颇具学术前瞻和深度,是当代印坛一件极有意义的活动!” 并对下一步“印证·贵州”展览工作表示持续关注。

一跋,一故事 一印,一天地

——“印证”展印证印章之美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外公是个传统派。小时候,记得在旁看外公处理事务,凡需要签名的地方,他会用小楷写好了名字,再掏出一枚私章端端正正盖在其上。那时小,虽不太懂,也对外公盖印这个举动充满了莫名的敬畏,那种庄严的仪式感,和“一印千金”的承诺意味深深刻入脑海。

  蔡邕《独断》说:“印者,信也。”古人治印,原出于实用。从秦以前,印章就已被人们普遍使用,汉代时印章制作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至明清,讲究“诗书画印不分家”,从而使很多文人参与直接治印,并形成了不同流派,至此形成了独特的篆刻艺术。

  小小一枚印章,蕴含了很多美学的内容。首先是材质之美。汉以前,印章主要以铜为介,偶有牙、角,亦属罕见;汉以后,印章材质便有了铅、铁、合金、宝石、翡翠、松石、琥珀、玛瑙、蜜蜡、紫砂、石、瓷、牛角、珊瑚、贝壳、黄杨木、沉香木、紫檀木、竹根、缅茄、果核等。自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开文人以石治印之先河,而明人文彭、何震发现灯光冻石的推广,遂使石质材料统领印坛至今。而石中,贵重者如田黄鸡血,克石寸金,价以万计;美貌者如芙蓉晶冻,冠以贵妃之容,假以桃花之色。这些石,本身就极美,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至拿来治印,精雕细琢下,文字翩然于其上,或一枚名字,或几字词语,或一句短诗,此番意境,正应了陆游诗:“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以材质之美承文化之美,以文化之美显金石之美者,非印不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一出现就惊艳整个世界。这个阴文印的“舞动的北京”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展现在世界面前,而篆刻艺术的核心之美在文字,亦或说是印文后的故事。著名的印章如齐白石的“人长寿”“一息尚存书要读”“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等,这些印文一望而知其意,而如他的“老夫也在皮毛类”,是因为当时吴昌硕说过一句话“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享大名”,所以齐白石刻了这方印,并用在了他最好的山水画之一《芭蕉书屋》上,这张画2011年在翰海拍卖上以9300多万成交。从一方小章,可窥一人之心性志趣,并非妄言。又如吴昌硕为康有为刻的一枚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内容长,包含的也不仅仅一两句话的故事了。

  印章的欣赏是一件十分富有趣味的事,从材质到刀工,从文字到内容,从表到里由从浅入深,这其中能够体会很多,也获得很多。在“印证——当代书家用印题跋邀请展”现场,先赏印文,再读题跋,再用题跋解印文,艺术本身不需要太多言语修饰,慢慢看,慢慢品,其乐无穷。每一个印章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小小一枚印章, 深藏了不凡的艺术,精湛的工艺, 是饱含深邃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瑰宝。于是又想到外公那方印,原来印下的,不仅仅是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