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一笔字”的美学价值及其家国情怀
□王离湘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形态,也是国际公认的“四大国粹”之一,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和书法实践者,深感星云大师的“一笔字”不同于一般的书法艺术,其中传递着对生命大义的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对万千大众的鼓励和开示,让人心生法喜。观星云大师的法墨,心生无限感慨,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言:“一笔贯日月,八方悬星云”。
星云大师是台湾佛光山的开山宗长,既是一位佛学界的大宗师,又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赵朴初先生曾用两个“最”字评价星云大师:“自有佛教以来弘扬佛法最有成就的大师”“在全世界华人中有最高威望的大师”。我与星云大师结缘,要从大师回赠河北被盗的释迦牟尼佛首说起。20年前,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三尊北齐时代的佛首被盗,流失海外多年不知去向。三年前,其中的一尊释迦牟尼佛首由一位台湾居士从美国购得送给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认定这尊佛首应是大陆的文物,认为不能让它流落在外。故发大愿,要让佛首回到它原来的地方。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多次来往认证,最终鉴定这尊佛首是河北省幽居寺被盗文物,故大师决定将佛首造像回赠给河北。因此缘由,我专程赴台湾就回赠佛首事宜进行沟通协调,在佛光山拜见了星云大师,聆听了大师的开示。星云大师曾说:世间上,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因好缘”。佛家有云:万物皆有成住坏空,都是在遵循着因缘法则的运作。佛首被盗流失海外可谓“因”,而后星云大师发大愿回赠佛首、两岸人员往来促成,以及我前往佛光山等皆是其中的“缘”。最终,千年古佛实现“金身合璧”,可以说因缘具则成矣!佛首回归,金身合璧不仅是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意义,也不只是体现文化交流价值,也不仅限于有益于海峡两岸人文交流、实现和合大同,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
星云大师的“一笔字”书法享誉海内外,笔法朴拙中融入圆转流动,法不求与古人同,而神亦自足。胸中无尘埃,自有艺术澄明之境界,在国内国际有着巨大的人格感染力和艺术影响力。关于“一笔字”的由来,据大师讲,20年前因过度饥饿而罹患糖尿病,后来引起并发症,视力逐渐下降,看书写字困难。由于视力模糊,在写字落笔的时候,只能用心揣摩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因为不能继续写第二笔,所以一笔下去必须一挥而就。这就是“一笔字”的来历,如星云大师所言:“也是在经历了眼疾的苦难后悟来的”。大师的“一笔字”用“心”挥就,通过书法的五种艺术形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写就是20年。在我看来,星云大师的“一笔字”书法艺术,恰恰是苏轼在其《小篆般若心经赞》中:“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星云大师目力不济,不得已只能以心听笔,20余年潜心不辍,终至心手两忘,才有了“书为心画”的心照之美。这又是一种因缘。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联、唇齿相依,是文化力的典型代表。自先秦传承至今,中国书法名家辈出、各擅胜场。欣赏星云大师的“一笔字”的美学价值,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悉心体悟:
“一笔字”书法艺术符合中国书法创作的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每一幅不朽的书法作品都是有灵魂、有气度、有生命力的。在我认为,书法的灵魂就是变化。自秦汉以后,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不在书法的风格和形式上进行着不懈的创新与变革。唯有此,我们才能欣赏到王羲之《兰亭序》中反复出现几十次却无一雷同的“之”字;唯有此,才能出现以“张癫、素狂”为代表的狂草书派的高峰;也唯有此,才能出现中国书法流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之势。星云大师的“一笔字”的形成历程充分诠释了书法艺术的“变化”之道。大师因事而变,心眼合一,心手协作,既有刻苦的好学精神,又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所走的是一条勇敢者所走的路,独辟蹊径地创造形成了“一笔字”的风格,卓然而成一家;大师因善而化,以慈悲心创作,传达至善至美给人欢喜的心念,不但书法形式流畅,而且蕴含哲理禅思,让人们藉由阅读“一笔字”,读出大师的心,体悟其慈悲、精进、智慧,以提升人生境界。
“一笔字”书法艺术符合文化哲学的原理。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强调“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达到和合大同的境界,书法艺术同样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星云大师为了弘法利生,与书法结缘,创作了“一笔字”,体现了“以天为则,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观。“一笔字”蕴含着星云大师为人处世、哲学修养、个性气质、灵魂向度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追求书法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注入个性化的元素,着重体现其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通过书法表现其对天地宇宙、生命内核的深入思索。
“一笔字”书法艺术凸显禅宗精神。赵朴初先生曾讲过:“佛教是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同中国本土文化相交融,综而合一,是为禅宗。禅宗讲究修心,提倡“性自天然”、“妙语”和“顿悟”,书法也讲究修心,通过心境的修炼,达到超脱的境界。禅宗重视本心,追求本色的精神,体现在书法上,往往不追求技法的外在表现,而是追求“达其却意,形其哀乐”的表现力。星云大师常言自身童年没有上过学,没有老师教过,字也写得不好看,但大师的书法却是一直用心来写。在我看来,这正是星云大师“一笔字”的妙处所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一,造意无法,得妙于心。星云大师作为临济宗的传人,一定深得其中的妙理与禅机。正如国内文化界有评价:“星云大师的“一笔字”超越了一般的书法理论和要求,不但无笔无锋、无经营位置,甚至无势无骨、无横竖撇捺,但却神采生动,气韵流畅,法象自然,适眼合心,让人联想到禅的境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那超越了俗世“规矩”和“方法”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墨迹中,有一种鲜活灵动之美的深刻的禅意。”
“一笔字”书法艺术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互相依附、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为存在,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不同性质的两方面。星云大师的“一笔字”,禅墨归一,直指人心,通过起伏顿挫、钩环盘纡、提按逆顿、轻重徐疾的书写变化,展示了书法方与圆、刚与柔、中与侧、曲与直等不同的势感、形感和质感,是与众不同的,具有意象意味、情趣意味、个性意味、审美意味、生命意味和超越字义之上特殊意味的书法形式。欣赏星云大师的书法艺术,既能感受到大师沉积于心灵的“远取万物,近取诸身”的体验,又能引发观者的审美情感。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亦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不屈。星云大师多年来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为海峡两岸和平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师已逾90高龄,他曾感慨地说,我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生于忧患;第二个30年长于贫困;第三个30年,弘扬正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教育。大师自问:我是哪里人?“我想,我应该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我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人;我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五千年浇灌出来的中国人。”90年弹指一挥间,星云大师经历坎坷,承受了诸多的苦难和折磨,却始终不忘初心,把家国情怀浓缩在“一笔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艺术感悟,既是美育、德育、哲学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爱国主义教育。
星云大师常言“请大家不要看我的字,请看我的心”。“一笔字”是星云大师“心”的共鸣,充满了智慧与哲思,凝聚了民族优秀文化印记。大师作《十修歌》《人生二十最》《陋室铭》《观音灵感歌》等诸多诗歌书法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表现的内容都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等中华美学精神,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欣赏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艺术,如千江流水映月,万里青天无云,让人物欲烦恼尽去,在享受美学价值浸染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大师“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