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60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24

  “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是以集镇为中心,辐射所辖村庄,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建设,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镇村一体化联动建设发展模式。近年来,受到城市主导的思维影响,我省一些地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牺牲农村支持城镇发展的情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民革省委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贵州“1+N”镇村联动发展思考建议》的提案。在提案中,民革省委建议——

镇村联动 推进“村镇化”与“城镇化”发展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新型城镇化“1+N”镇村联动模式

  记者上网查询了解到,“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是以集镇为中心,辐射所辖村庄,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建设,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镇村一体化联动建设发展模式。

  “1+N”镇村联动是适应新常态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就地解决“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对减轻农民落户成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围绕打造“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进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效果显著。

  西秀区旧州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近年来,安顺凭借旧州镇深厚的历史内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朝气蓬勃的发展氛围,围绕打造“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大胆创新,探索推进“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该模式以旧州镇为试点,认真探索推进“1+N”镇村联动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第三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上,时任省长陈敏尔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各地要以示范小城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1+N’联动发展模式,即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新型镇村体系。”

  我省可推进“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

  为确定我省是否可推进“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记者了解到,2017年 4月20日至27日,民革贵州省委组织有关专家分别赴江苏和江西两省,就中共贵州省委委托的重要课题《贵州“1+N”镇村联动发展思考与建议》开展调研。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苏州市相城区、常熟市海虞镇海福新城社区、常熟市梅李镇天字村、宜春市温汤镇、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东塘村、雁塘高家村等地,详细了解了以上各地强村富民的发展历程和镇村联动建设工作等内容。

  调研组认为,贵州可借鉴江苏、江西两省先进经验,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将城镇村联动建设、产城镇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特色路径,充分发挥县域城市对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切实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民革省委指出,近年来,受到城市主导的思维影响,我省一些地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牺牲农村支持城镇发展,一直是我省城镇化的一个基本态势,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失衡,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不断。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提出,镇村协同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创新性地提出“积极探索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联动发展模式”,为我省新型城镇化下镇村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但目前如何把握“1+N”镇村联动模式,抓住操作性强的关键步骤,切实将“1+N”镇村联动落到实处依然缺乏深入思考。

  结合我省情况,民革省委认为,我省“1+N”镇村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分割现象明显,镇村联动力度弱;关系定位不明,小城镇承载镇村联动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镇村联动”缺乏投资及项目支撑;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支撑镇村联动能力弱;模式缺乏创新,镇村联动缺乏活力等。

  多管齐下 搞好“1+N”镇村联动发展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我省镇村联动发展,民革省委建议:

  ——以镇村联动为撬动点推进“村镇化”,与“城镇化”形成贵州发展的双轮驱动。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协同发展关系,就是要让美丽乡村不仅留住乡愁,更要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以镇村联动为契机,在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推动乡村地区的复兴和提质升级,在保留绿水青山同时,让生活、生产、服务方式现代化,有序引导小镇发展和农村合理的消亡与复兴,推动“村镇化”有序进行,与“城镇化”一起,成为贵州发展的双轮驱动。

  ——把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城镇经济作为推进“镇村联动”的重要抓手。产业发展是支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城镇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鉴于我省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支撑能力弱以及扶贫移民搬迁产生的社会问题等现状,建议在产业体系建设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彰显城镇经济特色、结构优化、绿色低碳、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特色和现代产业相融合的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

  ——推进生态治理、保护、维护联动,环境美化、植被绿化、生产洁化。推进镇村生态联动应促进山、水、林、田、湖与镇区和村居点融合发展,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生态格局,加强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维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在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指引下, 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自然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好田园、水系、湿地、山体、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在镇村空间中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商业价值。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水资源和风景资源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红线保护。强调良性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趋利避害,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对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加以保护与利用。着力营造山水品牌,推进温泉、溪流、湖塘、湿地等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

  ——推进管理联动,着力创新镇村一体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议一是全面推广六盘水“多村联建党委”制度,以镇村联建的管理主体统筹村庄产业布局、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事业建设;二是注重培育村民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平台作用,注重与学校、行业组织等机构合作发展。

  ——以“三变”为抓手,激活农村资本属性,为镇村联动提供资金动力和发展新模式。以“三变”改革为契机,转变以前农村地区与本地城镇发展难以融入的现实,通过权责边界清晰、利益分配公平的“三变”新格局,为镇村联动提供发展新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为核心,通过权责明晰,将村集体经济成员有效的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取暖”。将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切实转化为发展的资本,通过各类资源有效确权并分配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充分体现村民的财产性权利;通过村民自治等方式有效发挥村民股东在建设中的主动性,切实让村民成为镇村联动发展的一员。以“三变”构成的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展和集成创新的统一平台,降低对外交流的谈判成本和机会成本,在村镇之间、村村之间形成契约型的发展新格局,产业联动、区域协同、信息共享,形成镇村联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