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47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27

  《流民图》这幅长26米、高2米的巨作,是蒋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绘制的。整幅画有一百个因帝国侵略无家可归的底层大众。蒋兆和为民写真,用笔墨渲染了悲怆和愤怒的情绪,用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缩短了艺术和底层群众的距离,呐喊着对和平的渴望。

  直面人生的巨作 ——蒋兆和《流民图》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蒋兆和的艺术是直面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他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在视觉造型中,进而实现对人生价值和真、善、美的肯定,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悲剧美学倾向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画大师。

  蒋兆和的艺术经历了以1949年为界的两个时代,在前一时代,他的艺术始终面对着苦难的人生,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成为他的第一主题,记录着人生价值惨遭毁灭的现实,由此发出对现实的怀疑与抗争。这一时期,他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开启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光辉顶点;在后一时代,他伴随着国家和人民的新生,更多寄寓对人生美好的祝颂,同时通过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素描造型与中国画笔墨的矛盾,创立了融中西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体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

  蒋兆和画的人物画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水墨人物。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水墨人物追求的是一种神韵,但蒋老的人物画截然不同,他的画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所以你会觉得画的真像!你会发现蒋老的画里的每个人物都用眼神在诉说着自己的经历。他曾在自己的画册上写下这样一段自序:“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蒋兆和16岁时,就因生活所迫离开了家乡,流浪到了上海。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给路人画人像、画广告,甚至还搞起了服装设计。命运并没有同情他,但他也不曾向生活屈服。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还自学了素描、油画和雕塑。苦难的生活也让他更懂苦难中和他一样的人民。但日本人拿着炮弹占领了北平,他用自己的一只秃笔起诉战争,画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代表作——《流民图》。这幅长26米、高2米的巨作,是蒋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绘制的。整幅画有一百个因帝国侵略无家可归的底层大众。蒋兆和为民写真,用笔墨渲染了悲怆和愤怒的情绪,用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缩短了艺术和底层群众的距离,呐喊着对和平的渴望。《流民图》被称为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伟大画卷,人们将它与毕加索的《哥尔尼卡》,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原爆图》,并称为二战期间反战爱民的三大经典。

  1998年蒋兆和夫人代表全家将《流民图》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此原作上半卷画面50余位人物,儿童形象近半,其余多为老人和妇女。正是通过这些天真的幼童、无助的老者和愁苦的妇女形象,使作品更添了悲剧意识和人性在遭受蹂躏过程中的沉重感,表达出创作者同情大众、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在画面构图上,作者采用了超时空的思维和群像并置的长卷方式;在人物比例上,以接近真人大小的尺寸来表现,让观者也仿佛一起走进这流民的行列。贯穿作品主线的是画中人物共同的悲剧命运,共同的悲剧命运在不同人物身心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个人悲剧、母子悲剧、家庭悲剧等若干局部情节以宽银幕方式缓缓移动,使画面产生结构上的变化与聚散。

  《流民图》把人生的价值赤裸裸地、深刻地毁灭在那战争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氛围之中,融人物的真实感与精神的内向性为一体,将独特的结构方式和高度的语言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了博大、深沉的艺术格调,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触及人生、触及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所以当我们能想起毕加索时也请想起中国的这位伟大画家——蒋兆和。


流民图局部


流民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