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4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24

主动作为 努力开创精准扶贫新路子

——贵阳市智力支边工作回眸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贵阳市智力支边办认真践行省委对贵阳市提出的“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的要求,在大扶贫工作中,结合贵阳市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有力助推了贵阳市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在促进贵阳市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和社会效应。

  扎实调研摸清底数

  智力支边工作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开展的,要想出实效,就要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记者了解到,贵阳市政协主席王保建到市政协工作后,高度重视智力支边工作,逐年增加贵阳市智力支边办扶贫工作经费,从2015年的50万元,增至2017年的280万元;作为分管领导,多次率支边办同志深入农村调研,与农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掌握农村扶贫工作第一手资料,同时强化支边办扶贫工作中的协调、指导作用;另外,着力加强村支“两委”和致富带头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合作社能运转、带得动低收入群众参与发展致富。

  搞好智力支边工作,首先要做好调研,该办通过“四深入一会”工作法,实现了摸清底数、心中有数。

  一是党员、村组干部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大扶贫会议精神,确保扶贫攻坚战略深入人心,同时了解村支“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 二是深入致富能手和低收入农户家中了解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等情况;三是深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了解企业实力和发展现状,促成企业与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合作,形成农产品“产、供、销”链条;四是深入农村干部群众,了解他们掌握和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情况,以及所欠缺的知识和信息等,找准农户参与致富项目的切入点;五是及时召开合作社大会,召开村支“两委”、致富能人和低收入群众大会。市政协副主席殷勤多次率队到会议现场宣讲大扶贫会议精神和政策,深入浅出地为合作社成员讲解合作社章程、面对面谈心交流,指导成立有关组织领导机构,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合作社,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精准扶贫出实效

  记者采访得知,该办按照省委和市委提出扶贫“三变”的要求,借鉴其它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新时期“精准扶贫”新方式,投入资金113万元选择部分农村合作社成立6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低收入家庭”和“合作社+低收入家庭”发展模式的利益共同体,滚动“造血”发展。

  一是成立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低收入群体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在乌当区保寨村、开阳县三联村、花溪区打通村、修文县宝寨村、清镇市麦格村等地协助成立、完善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领导机构。同时,向合作社注入运转资金和向低收入户注入股金,有效调动合作社和418户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致富能力。参与到合作社的低收入家庭普遍文化程度低,基本没有种植、养殖管理经验。成为合作社成员后,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因此在种植、养殖管理学习培训上,他们的学习态度、专注程度以及思考深度,与成为合作社成员之前有天壤之别。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上自己亲自管理和操作,让他们的文化知识、管理能力和致富潜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是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当前,农村成立的各类合作社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和农民主人翁意识较低,为此,该办与合作社建立了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对合作社、社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将其他运转较好的合作社在种植、养殖管理技术方面取得的经验发布在微信群中,让合作社和社员能及时学习,快乐学习。

  四是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社员既是合作社的股东,又是工人,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扶贫方式从以往的“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五是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从思想和行动上改变了农户以往“无组无纪律”的自由状态,使之转变为有组织有纪律的、不甘落后贫困、积极向上的新型农民。

  创新方式开展新时期智力支边工作

  新时期的智力支边工作该如何开展?

  该办认为,新时期的智力支边工作要创新扶贫方式。首先,要把“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尤其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少数村支“两委”组织能力不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无招,“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有上级帮扶项目都不愿组织干部群众行动起来,表面应付不干实事。只有建好建强基层组织,才能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其次,根据合作社规模小、投入的资金较少、产业形式单一、管理和宣传相对滞后,形不成规模化发展,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也难以抗拒市场风险的实际,协助合作社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前景精准选择适宜的产业,提升管理能力,强化宣传指导,着力打造农村产业发展示范点,切实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致富。

  第三,要提高群众诚信意识。部分低收入群众由于诚信缺失,加入到合作社后,认为合作社发放的畜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因此不配合、不服从合作社的管理,在低收入人群中造成负面影响。只有全面提高群众诚信意识,才能让群众服从管理、听从安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推动合作社产业发展。

  第四,从多方面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收入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信息渠道封闭,除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者外,还有较大部分属于安于现状、懒散致贫,自身致富愿望不强。因此,要通过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更解决“素质贫困”,在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