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炉的《奋进2017——全省食品工业运行报告》显示:2017年,贵州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完成2196.65亿元、增加值完成1245.33亿元,实现利润500.20亿元、上缴税收447.50亿元
食品工业:突显贵州特色 亮出贵州品牌
□本报记者 李 丽
日前,由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编写的《奋进2017——全省食品工业运行报告》(下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完成2196.65亿元、现价增速14.1%,完成工业增加值1245.33亿元,实现利润500.20亿元、上缴税收447.5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生产企业户数占全省工业企业户数的18.39%,从去年同期的876家增至1030家,净增154户、增长17.58%。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放缓,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已成为历史。报告认为,贵州食品工业发展潜力大、优势足、空间广,受益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食品需求刚性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未来食品工业仍将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继续在全省工业经济体系中保持发展平稳的基本态势。
调味品风生水起
调味品产业作为食品工业的一个分支,不仅是消费者厨房一日三餐的必需品,还被广泛应用于餐饮业及其他食品产业,如饼干、方便面、膨化食品、肉类、休闲食品等。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调味品正发生剧烈变革,从单一调味升级到复合调味,从传统行业发展到互联网深度融合下的新兴行业。
调味品是贵州食品工业中的重点产业,全省调味品生产以辣椒制品、贵州酸汤为主,辣椒制品则是全省调味品行业中的重点产品。
目前,国内辣椒制品生产已由10年前不足200万吨的产量、消费量,增至2016年双双越过550万吨,中国成了世界上辣椒制品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贵州辣椒制品经历近20年的正增长,如今开始出现下滑,2016年增幅为-2.5%,2017年上半年下降加剧至-4.3%。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辣椒制品,是贵州食品工业中的大宗、强项产品,在国内外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赶超对象。如邻近四川省政府为推进“国家中餐繁荣计划”,推出“郫县豆瓣”“千亿产业”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大力助推四川辣椒制品崛起。
报告认为,辣椒制品市场需求逐年有所增长,但无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只因不同区域的噬辣水平、饮食习惯不同,对辣椒制品品种类、辣度的需求不尽一致,会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多年来,贵州辣椒产业红利已被逐步吃净,需有新的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并加大创新力度,积极研发市场所需的新产品。
针对这一现状,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联合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研究会及《调味品商界》、云调味等线上线下媒体,于2017年10月在贵阳举办中国调味品产业“百城论坛”,吸引全国数十家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共商产业发展大计。随后,该协会将制定出台并实施以鲜辣椒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贵州酸汤”贵州团体标准作为抓手,大力打造新产品发展平台。
在调研中,该协会还发现一些小微企业因生产及市场运营成本过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风格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不得不退出市场。出现类似状况,反映了市场对辣椒制品产品的多样化选择、高品质需求及全国性、区域性知名品牌主导的趋势。这种趋势必将影响国内辣椒制品行业发展,贵州辣椒制品产业只有顺应市场需求,经历必然的调整过程,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品牌知名度,才能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该协会据此提出了对应措施,即继续夯实贵州辣椒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在工艺技术、产品系列上不断创新,加强辣椒制品产业发展科研经费投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辣椒制品向多元化、功能化延伸,进一步完善辣椒制品的标准体系等。
近20年来,贵州辣椒制品发展风生水起,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辣椒制品走向全国、风靡全球,“老干妈”已成为贵州辣椒制品的代名词。然而,全省辣椒制品从2015年开始出现产值、产量下滑,趋势一直延续到2017年上半年,当年底才出现0.4%的增长。这表明,在竟争激烈的调味品行业,除强化营销、品牌等创新外,面对市场多样化、多口味的选择,推动产品创新应居于首位。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有噬酸习惯,黔东南地区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翩翩”的俗语,酸汤是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延续了千年历史的传统调味品。这些民族地区的酸汤,主要有苗族用米汤或淘米水经自然发酵的白酸汤,侗族以红辣椒为主,佐以山地番茄、花椒、木姜籽、薄荷叶经自然发酵的红酸汤两大类。而红酸汤独具的色(鲜红)、香(清香)、味(醇酸、回甜),尤令食者胃口大开。
据科学检测,酸汤内含多种维生素,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止渴生津、开胃健脾等功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曾组织评选全国特色火锅底料,经专家们认真品味评定,凯里红酸汤底料、内蒙古涮羊肉火锅底、重庆火锅底料脱颖而出,被列为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
2010年,贵州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酸汤火锅底料系列产品通过新产品鉴定。此举促成该公司与贵州大学合作,对贵州酸汤工业化生产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校企共同承担的辣椒酸汤调味料加工技术研究及“乡下妹”牌酸汤火锅底料系列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和开发项目,通过由贵州省科委、云岩区科委主持的验收及成果鉴定,有效推动了“贵州酸汤”地方标准进程及产品技术进步。随后,明洋食品、冠香坊食品、老干爹食品等顺势而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红酸汤生产。
红糖潜力待深挖
近10年来,由于红糖特有的营养价值和功能,其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国内及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放大。因红糖生产成本较低,销售价格反而普遍高于白砂糖、冰糖等。
贵州受区域经济条件制约,糖业生产一直以红糖为主,红糖是全省制糖业的主要、优势产品。截至2017年,已有近50家企业生产红糖,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5家,年产量约2万吨、产值约4亿元。
贵州独创的非石灰法生产工艺,使省内生产的红糖蜜香浓郁、生态绿色,其中的营养成分保存完好,还原糖含量远高于石灰法结晶及用赤砂糖加工生产的红糖,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17年初向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申报的国家级团体标准“红糖”(贵州),今年1月已通过国内专家初审,将于上半年发布实施。
报告认为,红糖生产在贵州开始形成产业,贵州有望成为全国红糖生产强省。
不过,急需引起重视的是甘蔗种植。甘蔗是红糖生产的主要原料,是蔗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可靠来源,是精准扶贫的“准”字所在。贵州与国内重点产糖地区不同,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靠近广西、云南一带山地,甘蔗生产的收割、运输成本均较高。
据统计,全省甘蔗产量从2015年的156.09万吨,已降至2016年的117.8万吨、再降至2017年的90万吨。对此如不采取相关措施,将给蔗区农民脱贫致富及方兴未艾的红糖生产带来致命性打击和危害,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粽糕食品异军起
贵州是苗族、布依族的世居之地,历来喜食以粽子、饵块粑、黄粑为代表的糕团食品,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粽子、饵块粑、黄粑等糯食,是贵州人民日常生活喜爱的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口感风味成为特色经典小吃代表,许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品尝和选购。
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扶持、推动下,贵州糕团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贞丰胖四娘和熊大妈、兴义陈泳坤、清镇刘姨妈、黔西赵老五等为代表的多家老字号作坊,逐步升级为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将粽子、饵块粑、黄粑等产品远销省内外。
2008年以来,贵州生产的粽子、饵块粑、黄粑多次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粽子专业委员会粽子和糕团产品特等奖、一等奖,深得国内行业专家好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粽子专业委员会2010年理事会及2016年全国粽子(糕团)、指定用米、粽叶、包装技艺大赛,分别在贞丰县、贵阳市召开及举办。这些活动带动贵州以粽子、饵块粑、黄粑为代表的糕团食品生产,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粽子等糕团产品已从节令食品飞出深闺,成为大众餐桌上的日常食品。2017年,仅贞丰一个县就生产粽子近6000万个,综合产值超4亿元;如加上饵块粑、黄粑等,全省糕团产品综合产值预计超6亿元。
如今,糕团产品已成为贵州食品工业中的主打、名牌产品。据悉,在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贞丰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将落户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