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风光无限好 “茶旅”正当时
□孙远桃
清明时节,南风送暖、茶枝吐绿。走进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蓝芝有机生态茶园,整齐的茶树行行而立、鲜茶的清香扑鼻而来。茶农们双手如金剪,细心采摘着那些刚长出来的嫩绿精灵;从周边纷至沓来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则忙着用镜头记录所见的风景。
生态茶园多卖点,一草一木皆故事
南龙乡位于开阳县东南面,距县城中心18.5公里,因处在极佳的富硒地带,故有“富硒农产品之乡”美誉。
“南方茶叶甲天下,此茶又甲南方茶。”这是乾隆皇帝喝了开阳富硒春茶后,对其的赞誉。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开阳(时称开州)当地武生梅仕奇受封扬威将军后,曾将家乡土茶进献给乾隆品尝,随即获大加赞赏。这让开阳茶叶在当时名噪一时,并成为皇家贡品,史称“南贡茶”。
“这里不仅有茶香,连空气都是甜的。”趁着周末,从贵阳赶到茶园体验采摘新茶的胡先生说,作为好茶之人,能在此饮上一杯自己亲手采摘的明前茶,听听关于贡茶之乡的故事,心里别提有多惬意。
“今年春茶开采以来,每天都有各地的旅游团或个人过来,目前我们已经接待近万人。”开阳蓝芝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说。历经10年努力,这片占地超过5000亩的生态茶园,从无到有几乎由他全程推进。
现在,张春又将重心转移到茶园“净化”、“文化”打造上,最终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风景”转变。
做优长板,把“土”发挥到极致
“做茶旅,‘土’很重要。这个‘土’不仅是土地,还包含了本土文化。”张春说,游客进入南龙乡,不仅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品到上好的佳茗,还能感受浓郁的茶文化、历史故事,所以一定会收获满满。
这样的底气并非无中生有。张春认为,南龙境内的生态茶园,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山水、云雾、溶洞、温泉与茶园融为一体,茶园森林覆盖率达66%、空气负氧离子达35%,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少见。
“在建茶园之前,这里都是荒山和灌木丛,没种植过农作物,所以保证了这片土地的绝对‘干净’。”张春说,更重要的是茶叶基地所种植的茶苗,都是在南贡母树上进行扦插的茶苗,这不仅有效保证了南贡茶的品质,更使茶苗成活率达95%以上,使基地实现了3年即能开采。
“让自然风景成为一道人文景观”,张春在实现茶园“绿化”之后,开始在“美化”上下功夫:对茶园道路提档升级、树种合理规划,其间点缀以百合等鲜花,使花、树、茶有机融合,让游客在走入茶园的瞬间,就能感受一种视觉的畅快。
此外,着手本土文化提炼。在南龙,有着丰富的贡茶文化、水东文化、阳明文化。“打好文化牌、讲好文化故事,让游客在体验采摘、制作富硒春茶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富硒春茶的制作工艺,更能听到美丽动人的故事。”张春说。
连“珠”成“串” 以旅兴茶
“我们希望,把茶园做成乡村景观的‘奢侈品’,让更多人到这里来养身、养心。”开阳县副县长张勇表示,丰富的硒资源成就了开阳富硒茶的独特品质,千百年的历史沉淀、传统工艺赋予了开阳富硒茶的浓郁韵味,未来将通过“农旅一体”推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开阳、爱上开阳。
据介绍,全县现已建成茶叶基地1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3.5万亩,有机认证、无公害认证达10万亩。如何进一步增加这些茶园的“附加值”,让茶园变成花园?开阳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
张勇说,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对境内所有茶园采取“旅游+”形式统一打造、连“珠”成“串”,对茶园整体配置进行提档升级,是开阳“茶旅一体”的第一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空间、生态优势,将露营基地、康养基地、养老基地等概念与茶园融合,让茶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之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商业效益。
经过近几年努力,开阳“茶旅一体”已初见成效。目前,完成云山茶海、蓝芝茶庄、圣灵峰等茶旅一体化示范点建设3个,南贡河富硒茶叶园区、黔茗湖农业旅游观光综合体等茶旅一体化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
茶园美了,乡村就美了。随着游客纷纷而至,当地农户的致富路子也多了起来,除土地流转分红及采茶、制茶收入外,农家乐、农家客栈及特色农产品销售逐渐成为收入来源的主要构成,“茶旅一体”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开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仕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全力推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力争2019年实现综合产值达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