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33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03

山水相依 携手同行

——南明区开展对口扶贫工作纪实

□ 袁 娟 本报记者 刘启靖

  在黔南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有一条摆所河横贯全镇,将该镇分成东西两岸。在流经该镇集镇区域的1.8公里流域里,河上只有两座桥,一座5米宽,另一座不到1米宽,只能人行。河宽38米,两岸群众隔河相望,这边喊,对岸应,但是群众要到对岸去,需要绕行两三公里。

  两三公里路程似乎不远,但对于河东岸的群众来说却异常艰难。河东岸的村子叫搪寨组,该组140余户500余名群众居住在约45度的斜坡上。到河对岸的山路虽经多年踩踏,仍是荆棘丛生、岩石林立、崎岖不平,稍不留神就会滑倒跌伤,出行十分困难。

  好在,这段历史已经成为过去。2017年年底,一座长50米,宽12米的大桥建成落地,将两岸群众连成一片,当地人称这座桥为“连心桥”。“连心桥”不只连接了河两岸群众的心,更连接着鼓扬镇与100公里外贵阳市南明区的友谊。

  2017年初,鼓扬镇成为南明区对口帮扶点。该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队到鼓扬镇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要帮扶解决的事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调研中,该区了解到了摆所河上桥梁过少、群众出行困难的情况,于是划拨近百万元启动资金,协助鼓扬镇建起了这座“连心桥”。

  村民黄茹秀告诉笔者,她的孩子在上初中,以前要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有了“连心桥”后,六七分钟就到学校了。鼓扬镇副镇长何金旺介绍,“连心桥”完善了该镇交通路网,改善了23个村民组900余户4000余名群众的出行条件,解决了集镇赶集日以及重要节日交通极度拥堵的问题。此外,大型运输车辆进出也方便了,加快了该镇小城镇建设步伐。

  “连心桥”的建设只是南明区开展对口扶贫工作并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据悉,除鼓扬镇外,南明区的对口帮扶点还有普安县和修文县。扶贫工作启动以来,该区深入扶贫点摸清贫困底数、查明贫困原因、明确扶贫方向,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统筹一切资源,优先解决交通不便、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通畅等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中,该区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出资200万元助力普安县建设红星村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绿化景观项目;出资100万元帮助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建设生态药蜜科普体验谷项目。目前,普安县红星村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绿化景观项目已建成落地,帮助219户911名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生态药蜜科普体验谷项目建成后,将带动87户218名贫困户脱贫,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南明区是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有各类农贸市场33个,大型茶叶批发茶城2个,惠民生鲜超市22家。按照“大市场带动大扶贫”的思路,该区成立了农产品销售专班,竭力帮助三地农产品打开销路。农产品销售专班深入一线调研,摸清三地茶叶、蔬菜及其他农特产品的品种、产季、产量等情况,制定了《帮扶点农产品相关情况调查表》。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该区依托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众多的销售平台,搭建农超对接、农协对接平台,设立农特产品销售专柜,帮助三地农产品打开销路。目前,该区在惠民生鲜超市开设农特产品销售专区20个;在3个大型农贸市场设立农特产品销售专柜;在太升茶城设“普安红”销售专柜;在青云都汇农贸市场为鼓扬镇协调了13个免费摊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该区惠民生鲜超市共销售三地农特产品约2500吨,销售额达5100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帮扶工作中,该区各级各部门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助力帮扶点脱贫致富。区教育局采取跟岗培训、“优质校+薄弱校”、教师支教等方式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区卫计系统组织专家到当地开展义诊活动;区人社局组织人员到当地开展多层次就业创业培训帮扶和平台共建活动……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山水相依,携手同行。在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贫困地区迈步小康的大路上,南明区正积极作为,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