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发展快速,但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就此建议:
突破多重壁垒 让黔茶更好“走出去”
□本报记者 李 丽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蕴孕了贵州茶叶的“天生丽质”。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7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销量实现20%以上的年均增速。
2011年,贵州茶叶通过欧盟463项检测,并成功出口德国,开启了大批量出口的历史。境内的湄潭、凤冈、雷山、思南4个县,先后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同时,贵州不断加大对茶的宣传推介力度,茶叶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除每年举办“茶博会”外,还经常走出“家门”“国门”去推销。如2017年“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200余家茶叶企业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推介,行程近5000公里。
去年,贵州茶叶实现出口量超过2300吨、贸易额超过7100万美元。较之上年同期,出口量增长超过150%、贸易额增长超过110%,这是贵州茶叶出口近3年首次出现出口量、贸易额双翻倍增长。
据了解,港澳台是贵州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占比近40%;其次为东南亚地区、欧美,还有少量出口到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出口茶叶类别方面,主要为红茶、绿茶。
壁垒亟待破除
随着茶叶出口贸易不断深化,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也日渐加剧。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以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超标为由,以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为名,通过颁布法规条令等形式扩大管制范围,不断提高进口茶叶的技术标准、要求,将贵州茶叶拒之门外。
贵州茶叶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经调研发现,从内因看,贵州茶叶存在生产水平不高、管理意识薄弱、标准制定缓慢及行业标准低、茶园认证滞后、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
贵州境内多山地,茶叶种植不集中,基地建设水平低,对农残源头的管理不到位;加工企业多为小作坊、小企业,管理水平、硬件条件、质量意识均处于较低水平,加之企业工艺无革新,生产技术机器化、标准化较低,茶叶在加工过程中易受二次污染,质量安全水平难以控制。
目前,贵州拥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等一系列公共品牌,茶叶加工企业、种植大户数千家,细分茶叶品种上千个。标准制定方面,近年来虽已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等41个地方标准,但在全国6个产茶大省中仅处于中等水平,不能适应第一产茶大省的标准化要求。同时,国标方面仅对茶叶中的48项农残有指标限定,地标、企标则着重在卫生、重金属上做要求,与国际通行标准差距较大,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是相距甚远。
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无公害认证茶园389.9万亩、有机认证茶园21.4万亩、绿色食品茶园5.1万亩,分别占茶园总面积的56.02%、3.07%、0.73%。全省茶园主要以农户为主体、企业办基地两种模式为主,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集约度不高,施药施肥不统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企业办基地规模过大又产生采摘矛盾,下树率不高,且因与其他农作物、散户茶园交叉,也存在安全隐患。
从外部看,国际社会对环保、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高。人们意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各国纷纷提高强制性技术法规、标准要求。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茶叶行业利益、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在关税贸易壁垒作用减退后,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既名正言顺又效果显著。
而囿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原因,原有农业、卫生、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食药监、环保等部门分别负责茶叶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导致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及执法现真空地带、效率不高等问题。尽管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监管职能进行了重新整合,但各部门之间法规政策各不相同,跨部门协作机制又尚未建立,监管中既存在重复执法标准不一问题,也存在衔接不当造成漏洞问题。
技术标准陈旧,检测能力落后。按现行技术标准,贵州茶叶产品95%以上是合格的;但按欧盟技术标准,合格率大约只在20%。同时,省内茶叶检测机构分布不均、管理水平较低,检验检测技术能力相对落后。欧盟国家在茶叶农残上可检测450多种,贵州最好的检测机构仅能检测120余种,在县一级检测所仅能检测20余项,存在明显差距。
认证市场混乱,监管不力。贵州认证市场起步较晚,尚未建立相关监督监管体制,认证机构鱼龙混杂,为证书而认证、为补贴而认证的情况不占少数;企业并未按体系标准要求生产运行,生产管理水平得不到实质性提高。此外,有些认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是在国标基础上建立起来,面对国外高技术标准形同虚设。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体系未建立。近几年,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因监管部门繁多、职能各不相同,在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上存在内容交叉、遗漏及时效性差、质量不高等问题,尚未建起一套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实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与省内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直接快速对接。
行业协会的法律功能未发挥。贵州茶叶行业协会起步较晚,存在社会合法性不足、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盈利经营性强、公益服务性弱等诸多问题;加之大多行业协会挂靠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法律法规亦未对其参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授权,导致工作内容单一、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多措并举施策
针对上述问题,九三学社贵州省委提出建议: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重视程度,赋予各地茶叶办或茶产业中心更多职能;牵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规划全省茶产业发展;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把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畴。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执法体系。建立为产品质量安全评价、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的检验检测执法体系,增强从国家检验检测机构到县、乡一级检测站的检验检测能力,在硬件设施、软件人才方面实现双提升;推动全省有资质并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效便捷通过欧盟认证、出口国认可的茶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满足省内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检测需求;建立涵盖茶叶主产县县级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茶叶龙头企业检测室、重点市场及核心乡镇茶叶速测点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工作。
加强茶叶示范区建设,发挥品牌效应。在全省茶叶主产区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质量竞争力上的优势;把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全省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结合起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种植、加工、生产,建立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食品农产品生产方式、质量安全公共管理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科学化、集约化、标准化。
加快茶园标准化建设,促进提质增效。推广种植优良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化肥零增长;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推动国外认证在省内优质茶园落户,集中打造一批欧标茶生产基地;建立“乔、灌、草”立体茶园生态系统,在茶叶主产区、核心基地划定核心保护区域,禁止对环境污染的企业(项目)进入;推行新地标,倒逼企业加强茶园种植管理、规范茶青检测,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产品品质。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各政府职能部门按分工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涉及产品生命周期整个环节中的技术法规、检验检疫检测、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信息的研究、发布,由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专门组织负责;信息经筛选、风险评估、加工分类后,针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实行不同形式发布,使三方形成合力、快速反应应对,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强化行业协会辅助监管功能,促进社会共治。加快建立独立化的茶叶行业协会,赋予社会合法性、提高法律地位。通过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修改,提升整个行业技术能力,逐步消除国内行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为省内茶企搭建平台,创造更多与国外企业、行业协会或非政府组织交流对话的机会,从企业层面建立良好的国际互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