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2329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3-23

现年60岁的他,被视为央行学者型官员的又一位典型代表

接棒者易纲

□陈圣洁

  谁将接棒年满70岁的周小川,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第12任行长?牵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神经的答案,终于3月19日上午正式揭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易纲担任央行行长。

  国内金融系统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对易纲已相当熟谙:学而优则仕的他在央行服役超过20年,近年来在“8.11”汇改等关键时点频繁亮相,向市场传达央行的态度、释疑政策;作为央行系统内首个海归官员,他过去近十年陪同周小川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在IMF与世行年会、G20央行行长与财长会议等场合均可见其身影。

  在正式接棒前,易纲已负责央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此前,他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几乎参与了过去十余年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事件: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推进并收官利率市场化,再到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年龄相差十岁的易纲与周小川,身上却有着众多相似的标签:均拥有博士学位,被视为央行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代表,著作颇多;具备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视野——正因此,易纲接任央行行长被市场视为我国金融改革将无缝延续的最佳注解。

  易纲执掌的,是“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中央银行: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央行将重新统领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并履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此前,负责统筹金融发展、监管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已将办公室设在央行。

  反差的抉择

  生于1958年的易纲,毕业于北京第162中学,上高中时写过插队题材小说,高中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的尾巴,在北京市顺义县高丽营公社西王路大队开始插队生活。1978年,20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本来想考理科数学系,后来觉得时间太紧,没空复习物理、化学,所以选择了报考文科。我的第一选择是政法(后来的法律系),因为听说需要政审,就改报经济学了。”2012年4月,作为北大经济系77级一员的易纲,在回忆时称“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0年,易纲被公派出国留学。随后的6年左右时间,他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担任助教、副教授,并于1992年获终身教职。

  这段留学经历,与后来易纲从事经济研究、货币政策工作密不可分。

  2012年,他在做客金融博物馆读书会时曾回忆,1986年自己当助教的税前月薪是几千美金,仅两天有课;而母亲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工资只有99元人民币。“在我心里面,她是一位全能的人,能力比我强多了,要管一个学校、几十个老师。我就在想:为什么中美劳动生产率差距那么大,原因何在?我后来搞经济研究、货币政策,实际上与我的经历、那个反差分不开。”易纲说。

  1994年,易纲选择回国并回到母校,与林毅夫等人发起组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这一举动源于1993年夏天,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留英经济学会及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实践研讨会”。同为北大校友的林毅夫、易纲、张维迎商量,回国办一个集科研、教学等为一体的实体机构,便有了后来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学而优则仕

  1997年易纲离开书斋,开始了截止目前已超过20年的金融监管者角色。担任5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后,他于2002年开始兼任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并在一年后“转正”。

  2004年7月,易纲晋升为央行领导,担任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在外,2006年9月他额外增加了一项为期一年的分支机构历练经历,兼任央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易纲从3位行长助理及一众正司局级干部中脱颖而出,升任央行副行长,并于2009年7月接班胡晓炼,正式开始自己长达6年的外汇局局长生涯。

  他接手的外汇局,掌管着当时已突破2万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怎样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如何应对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声音?如何完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摆在易纲面前的难题并不少。

  暂停升值两年后,汇改于2010年6月19日再次启动,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外汇局过往神秘而低调的风格逐步发生了变化。

  针对市场对中国投资“两房”资产安全性等问题的担忧,2010年7月5日至8日,外汇局连续4天发布《外汇管理政策热点问答》,直面公众对当时外汇管理政策相关热点的疑问。在表示外汇储备持有的“两房”债券未曾出现投资损失、亦从未用于投资“两房”股票的同时,外汇局强调自己既是负责任的储备资产管理者,也是负责任的国际市场投资者。

  2013年末,当外汇储备攀升至近3.7万亿美元时,易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不论假设什么样的情形,中国的外汇储备都够了。”在他看来,“凡事都得有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好处就会越来越少”。

  新身份不断

  2014年,易纲又有新头衔——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当年4月,他以这一新身份在福建省委中心组举行的专题学习会上,做了题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专题报告。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是中央政治局领导经济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是我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决策部门;中财办则是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除了负责起草重要的经济政策文件,还肩负为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提供政策建议的任务。

  2015年12月,易纲把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接力棒交给了潘功胜,成为央行专职副行长。次年全国两会记者会,周小川在央行发布会上介绍易纲时说:“负责人民银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彼时,易纲的身份再度悄然变化:2016年3月成为央行党委副书记。

  而在央行“8.11”汇改、人民币加入SDR等关键时点,他的身影多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向市场传达央行的态度、解释政策及表明立场。

  易纲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他曾于2016年杭州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一人直面中外记者,主导央行记者会;亦曾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程用英文与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讨论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及“债转股”等热点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

  2017年10月,易纲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上。

  学者型行长

  与周小川一样拥有博士学位的易纲,身上也贴着明显的“学者型官员”标签。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官网上,易纲至今仍是全职教授,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践操作;简介页面列出的全部27篇学术论文,横跨23年(从1987年到2010年),其中16篇为中文、11篇用英文所著。

  而他在1999年与人合著的《货币银行学》,过了近20年后仍是国内高校金融学的经典教科书。

  为何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写出那么多文章?易纲在自己的第二部论文集《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序言中给出了答案——不同于其第一本论文集《中国的货币化进程》,该书收录的是他任职央行期间(2003年-2009年)写的主要论文。

  “原因很简单,都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现在的出版物太多了,信息量在爆炸式增长,可以说好的东西不多,一般、东拼西凑、差的东西不少。”易纲在序言中写道:“虽然我对目前出版物垃圾横流的现状忧虑,但还是相信市场有甄别的办法,还是相信市场经济吧。”

  央行的未来

  当下,各界最想知道的是,易纲执掌的央行将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我国金融体系正面临多重矛盾:一是去杠杆与稳增长的矛盾;二是去通道业务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三是金融开放、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矛盾。

  比央行行长人选先落地的,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按全国两会期间正式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国“一委一行两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新金融监管框架形成,央行未来的作用、地位将更凸显。同时,2017年底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办公室也设在央行,将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增强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

  虽然周小川去年曾表示,金稳委未来重点关注的四大问题是影子银行、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集团,但在当前金融体系监管架构下,未来其与央行如何分工与协作?

  “未来,央行将加强探索宏观审慎管理、货币政策双支柱监管框架构建,这两点都是易纲的强项,央行的研究任务会增多。”一位央行官员说,“另一方面,作为国务院下属部级机构,央行更多是提供可行建议。”

  而无论监管体制或政策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易纲对市场的认可。

  2015年4月,他在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提出了一组令人深思的问题:你是否相信市场?在关键的时候是否相信市场?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是否相信市场?在经济下滑、通货紧缩的时候是否相信市场?相信市场能调整结构,还是相信调结构一定要通过行政指令来进行?

  “每到经济困难的关键时刻,对市场机制的信任就容易产生动摇,然后会出现很多政策前后不一致。但坚持市场经济,恰恰是中国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易纲如是说。

  (注:综合澎湃新闻网、凤凰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