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3287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3-22

  近年来,我省各地虽然在多渠道、多元化地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搞好脱贫攻坚工作,针对遵义市中华蜂养殖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年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革省委建议:

精准施策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 助推全省同步小康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民革省委建议指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贵州省对全国人民作出的保证,更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诺。近年来,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因地制宜地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取得了一些经验。其中,遵义市部分县(市)把发展中华蜂作为贫困户脱贫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成效较为显著。大量的实践证明,抓好中蜂养殖这个山区特色产业,对有效实现“短期脱贫,中期防返贫,长期促小康”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有蜜源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将积极为助推我省同步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民革省委认为,近年来,为大力发展中蜂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生态增效,我省许多地方正推动中蜂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遵义市正安、桐梓、绥阳等县先后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尤其是在资金扶持、技术扶持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绥阳、播州等5个县区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中蜂产业发展;桐梓县在发展中蜂产业的同时积极申报了蜂蜜产品国家地理商标认证;正安积极申报“中华蜜蜂之乡”;凤冈县组织召开产业扶贫“大比武”暨蜜蜂产业发展推进会;新蒲、汇川、绥阳等地加大蜜蜂繁育力度,向市内外出售种蜂达12余万群……截止2017年底,遵义市中蜂活框养殖存栏已突破30万群(不含传统老箱养殖10万余群),综合产值达12亿元。

  中华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革省委通过调研认为,遵义市在发展中蜂产业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蜜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养蜂协会、专业合作社建设程度不高,现有专业组织机构大部分形同虚设,产业引导力不强。部分地区存在 “守着好生态,产出好产品,没有好市场”的困惑。

  二是技术支撑水平低下,蜂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大部分地区养蜂技术水平普遍依然较低,没有掌握过硬的实操养殖技术,产蜜水平很低,蜜蜂繁殖速度过慢,病虫害防治水平低下,“望天收”现象依然突出。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缺资金、信息与技术,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问题还很突出。

  三是品牌建设滞后,产品系列不够丰富,销售模式传统而单一。目前,遵义市蜂蜜产品注册商标不足10个,且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影响度、知名度不高。现有的蜂蜜产品结构单一,以巢蜜为主的高端蜂蜜产品数量严重偏少,严重影响了蜂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而现有的销售模式,大多数停留于集市、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进行销售,渠道狭窄,销售量和价格都上不去。“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依旧停留于文件、会议上。

  四是政策性扶持力度有待提高,龙头引领效应不强。各地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两长以短”产业建设方面都对发展中蜂产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文件,但“口号叫得响,实际做得少”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

  多管齐下培育壮大特色养殖业

  针对遵义市中蜂养殖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民革省委建议:

  首先,摸清家底,精准施策。一是由省农委等部门牵头,扶贫、林业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配合,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各地蜜源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精准掌握各地适合发展中蜂产业资源分布情况。对天然的蜜源植物,进行统一规划,依法进行管理与保护。坚持科学规划与布局,根据环境容量确定适度的养殖规模,防止一哄而起超环境容量养殖。二是将中蜂产业建设纳入全省脱贫攻坚“两长一短”产业布局建设及规划。各地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植利用率较高的蜜源植物。推动养蜂业与促进农业增产、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三是坚持以行政推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蜂养殖为重点,形成“政府扶持、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基地规模养殖、贫困农户个体饲养”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快推进养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把中蜂养殖业发展成为全省、全国重点特色产业、品牌,将遵义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蜂产业集散地。

  其次,打破传统,敢于创新。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将特色化、延伸化方向发展,将农业共给侧改革融入中蜂产业发展始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蜂产品“绿色认证”、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国家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步伐,全面提高蜂产品的市场附加值。二是按区域对现有的蜂业合作社等涉蜂专业组织进行必要整合,组建一批生产加工能力强、管理规范、品牌响亮、市场竞争力强的蜂业协会。三要要积极培育一批涉蜂(蜂蜜、蜂蜜深加工、种蜂繁育等)领军品牌及企业,整合一切可用资源,集中各类资源优势,全力培育1-2个叫得响的蜂蜜品牌企业。引导广大蜂农发展生态化、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的健康、高效养蜂模式,促进养蜂业快速转型升级.为实现传统蜂产品向保健食品、药品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补齐短板,丰富体系。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品质、品牌至上的原则,从产业发展之始就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二是要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解决蜂农组织松散问题。提倡蜂产品企业+养蜂专业合作社+蜂农(贫困户)等发展模式。不断加快推进蜂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比较效益。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联结机制和运行模式,提高蜂农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要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销售平台,构建多元化销售网络。四要深度挖掘养蜂业的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特色蜜源、传统养蜂、田园风光等资源,通过开发养蜂体验、租借代养、全域旅游、养生养老等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休闲养蜂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养蜂业的综合效益。

  第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是要选准扶贫对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二是要优化产业发展及经营模式,积极探索“企业+支部+大户+贫困户”、“协会+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等模式。要科学确定扶持谁、怎么扶、扶多少、谁扶持、谁负责,定好可行性高的目标,定时限、定效益、定责任,做到户户核实、项项精准,层层落实,头头负责,真正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是扶真贫、真扶贫。

  第五,争资争项,扶持壮大。一是要不断加大财政、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蜂业发展资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元化服务格局。二是支持蜂蜜龙头企业开展养殖加工及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大力开发具有高增长值的保健、医疗及旅游产品;财政对行业龙头企业、养蜂大户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养蜂给予每箱一定数额的物资或资金补助(10箱以上);对每年新增蜂群100箱以上的养蜂大户,给予每箱一定金额的补助。四是对通过“三品一标”、蜂蜜产品QS认证及蜂产品研发取得省级以上重大成果转化,经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和养殖大户,给予一定会数额的经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