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分红 辐射带动 吸纳就业 合作发展
黔茶:探路四大模式 助推产业扶贫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我省茶产业发展颇有成效,要打好生态牌、念好致富经,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做大做强。四种利益联结模式很好,可总结推广,带动更多茶农脱贫致富。”
今年2月13日,贵州省委书记在收到《省农委关于总结推广全省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的情况报告》后,作出了如上批示。
时值春节前夕,该批示对贵州茶界、茶产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一个自上而下的共识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茶产业正成为贵州山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和主导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4149家茶叶企业中,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有2800家,占总数的70%;企业与合作社联营的茶园面积154万亩,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园面积210.7万亩。
“在我省农业产业中,茶产业相对来说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茶叶是最早按市场机制组织企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品,各地探索并总结出了不同的运行模式。”前述报告经比对分析认为,贵州茶产业与农户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表现为入股分红型、辐射带动型、吸纳就业型、合作发展型四种模式。
“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行,这些模式以服务为手段、以利益为纽带,有力地推动全省茶产业从规模化步入商品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轨道,初步搭建起贵州茶产业分工分业的雏形,对带动一个基地、托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茶农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贵州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入股分红促成多赢
所谓入股分红型,即合作社或农户把茶园、资金等入股到企业,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除按保底分红500-1000元外,产生收益后还可分享入股企业带来的红利。
众人拾柴火焰高。该模式有利于解决茶农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近年来,贵州已有不少茶企大力推广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
镇宁县金瀑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经营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该公司与双龙山街道办签订脱贫合作协议,由街道办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00万元,作为150户贫困户556人的股份,以入股分红方式注入企业,第一年分红为入股资金的6%,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第三年归还300万元涉农资金到街道办。同时,帮助农户就地就业65人(其中2名残疾人员),2016年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吸纳20名贫困农户就业。
丹寨县安信茶业有限公司创新建立项目入股固定分红模式。排调镇在发展茶产业中,引入浙江客商成立安信茶业,以“企业+村两委+贫困户+基地”模式开展合作。由贫困村、贫困户申请国家扶贫专项资金注入企业,确保企业运转有资金、村两委有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有“三金”收入(土地入股固定分红、项目入股固定分红、劳务收入)。贫困户以零投入参与入股企业,变身“股东”促进脱贫,让企业发展壮大“如虎添翼”。通过探索农村产业扶贫有效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缺乏技术、管理经验不足、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
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推行流转返租模式,保障三方利益。该公司拥有茶叶基地近万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把基地反包倒租给合作社或农户(贫困户)进行管理,每年按350元/亩的标准支付租金;合作社承包相应茶园后,组织农户(贫困户)开展常规管护,使他们从中获取劳务费,采摘茶青时还可获务工费。企业采购茶青后生产名优茶、大众茶,主要通过浙茶集团销往江浙一带,大众茶则销往非洲等地。
辐射带动互利互惠
近年来,贵州贵茶有限公司以“绿宝石”为品牌引领,与61家茶叶加工企业签订原料购销合同,加工企业又与茶农签订原料供应合同,形成“种茶的种茶、加工的加工、销售的销售”分工分业格局,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之时,也使原料有了源头、产量有了保障、品质有了标准。
贵茶公司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分工分业带动脱贫,只是辐射带动型的一个缩影。在该模式下,“机智”的茶企除管护自有茶园外,还带动周边合作社、农户发展茶产业,他们按企业要求对标生产,茶青由企业统一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加工、销售,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互利互惠,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湄潭县兰馨茶庄园众筹天下谋产业振兴。在运营上,兰馨茶庄园以“众筹天下”为核心内容,全力打造众筹平台。运用“互联网+”“茶园+”思维,促进城市精英与生态茶园有效连接,集聚美丽茶园为天下名士提供专属茶园;同时,开展第三方管理及综合配套服务,推动以茶为主创建乡村发展新模式。
黎平县侗乡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与茶农建立利益联盟体。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该公司旗下建成8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茶场,有出资农户537人,成员共出资354万元。农户(贫困户)依托省级龙头企业雄厚的加工、销售实力,不断夯实茶园基地建设,以股份合作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工明确且互相监督。企业减少基地投入,农户无需担心加工能力欠缺和销售压力,既避免生产资料浪费,又使双方在各自业务领域有更好发展。产业规模扩大促成更多就业岗位、更大基地需求,让更多人实现就业,很多贫困户用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成为“股东”,收入持续增加。
黔西南州富洪茶叶有限公司致力茶农富、企业强。从成立之初起,该公司就着力带动农户发展茶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现已辐射带动普安县江西坡、白沙4个乡镇的1000多户农户及40多个合作社建成茶园2万余亩,其中贫困户117户。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中,企业除管理自有茶园外,还加强对农户、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培训,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施肥、统一收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为让利于民,每年收购茶青时均比市场价高0.2元;今年贫困户仅销售茶青人均收入就达4000元、高的突破1万元,茶产业成了当地农户稳定的收入来源。
吸纳就业授人以渔
在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行动中,松桃亿丰顶萃茶业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与村集体、合作社、茶农构建密不可分的利益连接关系,通过租赁返聘、协议收购、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获当地政府、群众一致点赞。
据了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为目的,是贵州茶企在产业发展中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外来企业用资金、市场、技术在地方投建茶园。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建好茶园后,企业除管护一部分茶园外,又把大部分茶园流转给当地茶农管护;同时,将部分合作社、农户的茶园流转,每亩每年流转金300-600元,雇佣农户到企业务工,每天工资60-100元,农户可取得稳定的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这种模式,既可处理好投资者与农户的关系,又能加快企业发展壮大步伐,也保障了农户在土地收益上的持续增长。
紫云县映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助力茶农增收。为提高村支两委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坝羊镇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镇7个村分别组建集体经济组织茶叶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上明确责任、做好利益分配,由村委会牵头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合作社组织农户管理茶园及采茶,企业负责收购茶青并生产、销售。2012年以来,映宏公司通过发展茶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及就业、务工获取收入。目前,累计发放劳务工资1110多万元,覆盖项目区农户710户2485人(其中贫困户570户2088人),已带动脱贫356户,每户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都匀市匀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推行深加工模式,带动群众致富。为扩大生产规模,该公司在毛尖镇江边村启动综合生态茶园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机采茶园1700亩,实现年产都匀毛尖茶100吨、都匀毛尖茶酒50吨、矿泉水3000吨、牛羊肉80吨,推动夏秋茶高效利用、茶叶深加工、配套产业发展及生态循环种植示范工程。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拟安排8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固定采茶工人,每人每天采茶1斤,全年采茶120天,茶青价格按均价60元/斤收购,每人每年可获纯收入7200元;同时,可为茶叶加工项目提供10%的茶青需求量(48000公斤)。
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精准扶贫惠农户。为有效推进茶产业助农增收工作,确保相关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宏鑫茶业不断增强茶园规模效益:一是采取租赁、流转等形式对基础好的茶园实施托管,开展农户茶园专业化种植及养护。二是成立绿色防控、机械服务专业性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病虫害绿色防治、机械规模化采摘服务,解决自营农户技术问题,增强他们的经营能力。三是搭建质量检测和追溯平台,为茶农的产品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茶叶质量进行有效管控,切实保障茶农利益;建设冷链仓储物流项目,为茶农的产品及周边企业提供冷链仓储服务,降低茶农的产品储存、运输成本。四是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或茶园,按每年200-800元/亩的标准支付费用,让贫困户有稳定收益;有针对性地招聘产业工人,确保贫困户有一份增收的工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行吸纳就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壮大步伐,确保农户的土地收益持续增长。在这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表率。”前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作发展多方获益
截至目前,盘州市民主沁心生态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吸纳就业8万余人次,已发放工资400余万元,带动农户60余户年增收10000元以上、80余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2016年,仅民主镇就建成19个茶叶合作社,连片种植2.9万余亩生态茶园,为该镇“打造乌蒙茶海、建设生态民主”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些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社员、农户变成股东或工人,使撂荒的土地资源变成资产、闲散的资金变成股金,每年12月31日前按时分发红利;平时愿到合作社务工的人员每天可获60元工钱,采茶时节每天工资为100元。
这是合作发展型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此模式下,围绕茶产业发展及农户需求,茶农组建茶叶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增强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对接市场、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茶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推行合作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强农户与流通企业谈判的话语权,使各方利益得到均衡和保障。”一位茶企老板表示,茶产业发展做到互利共赢,其实并不那么困难。
譬如,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建好机制,合作发展助脱贫。该村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组建大屯村兆丰茶叶合作社,实施独具特色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茶产业成为真正带动农户的“致富产业”。通过合作发展分配模式,一方面激励农户积极管护好茶园,另一方面茶青质量随着管护水平提升得到提高,从而增强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取得多方获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