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2322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3-13

杨晓珍:匠心技艺传承文化显身手

  杨晓珍,一名没上过学却被多所大学聘为讲师的优秀手工艺大师。她1971年出生于织金县珠藏镇链子村,擅长画蜡、印染、刺绣。“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学到手并传承好,是一个苗族后人应该做的。”杨晓珍说。

  7岁跟从母亲和外婆学习刺绣、蜡染,十二三岁就能独立完成一套衣服的完整工序,包括采摘染料植物、画蜡、染色、刺绣等,杨晓珍的技艺得到了同龄人乃至老一辈人认可。

  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朋友帮她报名参加凯里市能工巧匠比赛,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凯里名匠”称号;2011年获黔东南州能工巧匠比赛一等奖;2012年4月,经蜡染专家马俊仁推荐、受中国美术馆之邀,代表贵州苗族蜡染出访日本,参加为期15天的中日建交40周年交流活动;2013年获“牛头牌”杯能工巧匠二等奖;2015年,受聘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民间工艺美术讲师”,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民间蜡染、刺绣工艺技能;2016年,被中国手工坊认证为刺绣手工艺大师,获第12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传承文化 拒绝利诱

  杨晓珍首次应邀去广西现场展示蜡染工艺时,许多学生对这位来自贵州民间的手工艺者并不在乎。尽管老师在一旁打气说只要学到她一半的蜡染技术,即可无需考试直接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可他们还是不怎么把蜡染技艺放在心上。直到展演两三天后,亲眼看见她用蜡刀一笔一笔地画出蝴蝶等纹样,大家才逐渐重视起来。很快,杨晓珍的教室挤满了学生。

  除广西艺术学院外,北京、上海也有相关服装设计公司向杨晓珍表示,只要她肯去,愿以更高薪水聘为专门的美工艺师。其中,北京一家公司给出200万元年薪,但被杨晓珍及其家人婉言谢绝。而早在5年前,一名美国服装设计师看到她制作的蜡染手工作品后,就曾开出高薪,欲带杨晓珍去美国工作、生活。面对一次次高薪诱惑,她在家人支持下都回绝了。

  “我一旦去了,他们设计出来的东西不是出自贵州,也不再属于我们本民族了。”杨晓珍坦言,更重要的是家乡像她这样会蜡染、刺绣的妇女越来越少,怕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手艺没人传承下去。

  “我和丈夫现在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回到家乡织金,通过每年来家里学习蜡染、刺绣的省内外大学生,引起当地年轻人对这个手工艺的重视。”杨晓珍说,“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他们肯学,我都愿意免费教。”

  自主创业 带头致富

  2016年7月,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杨晓珍与丈夫杨德勋从黔东南回到老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中国手工坊签约工作室之一。她把村子周边会刺绣、蜡染的家庭主妇或留守妇女都吸纳到工作室来务工,还向一些想学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传授刺绣、蜡染技艺。2017年,贵州杨晓珍鸿达苗族蜡染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杨晓珍工作室的务工方式灵活多样,需照顾家庭、孩子的妇女可将刺绣作品带回家进行加工,能按时上下班的就在工作室完成工作。通过务工,她们的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最低也有2万元左右。妇女们不仅能取得收入维持家用,还能照顾家庭、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也使很多家庭脱离了贫困户行列。

  该公司作为妇女创业的典型,促进当地妇女就业人数28人,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减少留守儿童发生率,让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杨晓珍工作室的手工艺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年创收达50万元以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杨晓珍说,她只想带领姐妹们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手艺传承好,让大家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