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2315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3-01

  近年来,尽管我省现代物流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物流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借助大数据发展优势在物流信息数据归集、交换、发布、应用等方面取得不小成绩,但与其他现代物流业发展好的省、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针对在调研发现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建省委建议——

统筹发展 进一步加快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建省委指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竞争力日益增强,要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位,贵州需抢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机,以达到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的目的。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商务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和《贵州省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等政策相继出台,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近年来,贵州现代物流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物流各类不断丰富,并借助大数据发展的优势,助力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已建成“贵州省物流云”系统,虽然为下一步全省物流信息数据归集、交换、发布、应用提供有利支撑,但是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民建省委认为,当前,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均衡。一是物流企业分布不均衡。全省27家A级物流企业,大多集中在贵阳、贵安新区等地,而其他市(州)只有1-2家。二是各地工作推进不均衡。虽然市(州)都按自身职能大力推进工作,但也存在有的市(州)现代物流业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易出现信息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现象。三是政策支持不均衡,虽然全省对于物流企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具体到各市(州),仍缺乏具有比较优势的物流政策。

  ——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设施简陋。二是物流大多处于自营状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不强,进而使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三是物流企业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自动化的装卸搬运设备。四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贵州省从事现代物流的企业大部分仅限于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缺少具有全国服务网络、能够提供全程全网服务的企业,几乎不能提供全球范围的服务。

  ——现代物流人才匮乏。一是现代物流人才匮乏。大部分物流从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更是屈指可数。物流人才的匮乏导致物流企业大多数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二是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贵州省现代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行业入职门槛低,素质要求相对较低,许多物流从业人员从事着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三是贵州省现代物流专业学校教育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物流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知识技能培训。

  ——现代物流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一是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分别从准入、运输等方面对现代物流业进行规范管理,但目前贵州省未有专门的法规对现代物流业进行监管,容易造成物流市场混乱,物流企业诚信缺失等问题。二是贵州省尚未开展针对现代物流业的监督执法检查,管理不专业,体现不出现代物流业的风险点。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进度慢。一是各地仍以老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尚未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二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尚未充分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及电商网点规划,难以有的放矢。三是全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少,发展和分布不均衡。

  规划引领 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

  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建省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提案。在该提案中,民建省委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规划引领,统筹发展:一是规划引领。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实际,结合各地产业特色、交通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物流节点及物流企业等。二是依托贵州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向政府、园区、企业和个人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制定工作机制,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到工作日程,通过激励制度,激发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四是政策支持。根据我省及各地实际,制定专门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

  其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条件。大力推广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等技术,实现物流功能的最大化。二是加强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按照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循环利用的原则,探索物流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等的技术标准,形成与全国及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开展现代物流标准化试点,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注重现代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的衔接。三是大力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结点的服务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逐步构建起以城市配送物流与区域物流为主、国际物流为补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是引进和培养。通过参加人博会、到211等学校招聘等活动,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兑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让他们引得来,留得住,有成效;组织现代物流从业人员参加培训,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水平。二是结合市场需求,探索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第四,规范现代物流业市场秩序:一是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针对现代物流业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邀请省、市物流方面的专家对企业进行指导帮扶,进一步解决物流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开展对物流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严惩治泄露转卖客户信息行为,探索建立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四是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引导现代物业企业加强自律管理,对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监测、收集行业情况,技术宣传等。

  第五,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是改造老旧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初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平台。二是精准布局冷库设施,从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加快推进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快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冷链物流体系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使冷链物流建设在“黔货出山”中发挥重要作用,助推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