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两次会议都用很长的篇幅谈及脱贫攻坚这件大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全省上下要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过去一年,针对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凝聚全社会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贵州使出了攻城拔寨的真功夫。
大扶贫:攻坚拔寨见功夫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欢迎大家收看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录制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
谋略贵州,感恩奋进。1月25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了;1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也将隆重开幕。紧跟会议进程,我们会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走进演播间,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开放五个话题进行探讨,见证贵州发展、共谋多彩未来。欢迎大家准时收看。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而且都用很长的篇幅谈到了脱贫攻坚这件大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全省上下要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一起来回顾贵州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拔“穷根”,探讨下一步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怎么打。欢迎两位嘉宾,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精准扶贫拔“穷根”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民族掉队”。近年来,这样的庄严承诺在黔山秀水之间回响不绝。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的扶贫任务很艰巨,减贫脱贫成效也很显著: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突破。
这得益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力扶贫、全面扶贫大格局,持续动员方方面面力量,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突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关键环节,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按照“五个一批”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一揽子措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的贵州,重点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精准”二字落实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贯穿到党政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各方面,确保科学、有效、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走出一条体现中央精神、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为全省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主持人:从短片中可以看出,2017年的贵州脱贫攻坚事业在过去几年基础上,再次取得了新突破、新成绩。那么,去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有哪些重大事件、突出现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大佑:从总体上看,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比如脱贫的人口数量,去年全省实现脱贫1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8%,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从具体事件上看,去年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件:一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发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要求更加扎实地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有效解决当前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二是去年8月底,省委、省政府又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号召全省上下集中精力与火力,全面落实贵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确保全年脱贫攻坚取得新胜利;三是去年9月6日,《贵州省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开展贫困人口健康管理等6项重点任务,要求年内实现贫困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这个方案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部署很及时、收效非常好。
杨兴友:2017年确实很不平凡。省委、省政府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所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
去年,省里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秋季攻势电视电话会议,年底还有一场全省脱贫攻坚表彰暨秋季攻势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另一次是去年8月6日召开的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大会强调,全省上下都要“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撸起袖子实干、苦干、加油干,重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4场硬仗,确保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可以说,这在黔中大地掀起了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新一轮高潮。
主持人:去年4月16日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百姓富是脱贫攻坚的目标所向,生态美则是基于百姓富的更高追求,怎样理解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徐大佑: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来解读,百姓富与生态美几乎难以同时实现。但是,通过贵州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它们是完全能够有机统一、互促并进的。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贵州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描绘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发展中切实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而在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也必然要求我们进行不断创新。只有采取各种各样的扶贫路径、扶贫模式,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我们才可能全面消灭贫困人口,同时守住贵州的绿水青山。最后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大家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越来越好。
杨兴友: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文明”意识。首先,全省上下的思想、观念必须文明,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的;其次,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必须文明;第三,行业发展的产业空间、地缘布局必须文明,也就是要建设好产业文明,不能引入高污染企业、不能发展缺少环保设施的企业;第四,各种体制机制必须文明,贵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大有作为,对此我充满了信心。
坚持推进4个层级的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会牢固树立在人们的脑海中。只有促进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者相行不悖,让百姓更富、农村更美,“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生活才可能成为现实。
产业扶贫“政”能量
地处月亮山区的榕江县定威水族乡,山高坡陡路难行、自然条件很恶劣,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
2016年12月2日,涵盖交通水利、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民族风情等多方面的302个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定威正式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三年后,当这些总投资57592万元的工程相继完工,曾经闭塞、落后的月亮山区将彻底改头换面。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贵州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想方设法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贵起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针对全乡贫在无产业支撑、困在无产业拉动的实际,省政协定威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狠抓农村改革,以产业为依托建立绿壳蛋鸡、牛羊、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走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着眼区域发展、长远发展,省政协跳出定威谋划定威,通过定威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县域脱贫致富。在省政协积极倡导、亲力亲为之下,一个开发建设“都柳江国家公园”、形成都柳江流域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势的宏伟构想很快落地。目前,这项涉及黔东南、黔南自治州5个县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报批实施后将惠及全省7%的贫困人口。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提到产业扶贫,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扶志,不能让贫困群众有“我本来就穷”的懈怠心理,解决好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扶智,通过更好的方案、措施和步骤,解决好能力不足问题。这两个方面,怎样才能一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徐大佑:我觉得,首先它是一件思想观念层面的事情,就是怎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通过积极教育、引导,让广大贫困群众牢固树立一种“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穷可耻”的理念,从思想上、信心上让他们形成“通过自己勤劳、努力,一定能够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共识。
其次,扶志与扶智的第二个层面含义,就是通过广泛开展智力、能力、技能等培训,让广大贫困群众都拥有一技之长、几种本领,从而在“按劳取酬、劳动致富”中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在这方面,我们现有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应该有所作为、可以大有作为。
杨兴友:扶志与扶智,本质上是一个怎样提振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信心的问题。对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来说,关键就是怎样把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动起来、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让他们从“等、靠、要”加速向“赶、拼、闯”转变。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扶智一方面要在教育上下功夫,从人们的小学阶段、青年时代开始,着力培养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民群体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让那些外出务工经商、在家的新兴市场主体法人,成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致富的“领头雁”“引路人”。如果两者有机统一抓好了,我们的扶贫攻坚事业就能够成功一大半。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显然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致力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贵州,未来几年怎样实现乡村振兴?
徐大佑: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我认为提出乡村振兴这个目标,基本内容应该包括4个方面。一是产业兴旺,这与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完全可以同步推进;二是生活富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让绝大多数乡村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低于甚至高于城镇居民;三是生态宜居,住的房子要好、生活的环境要好;四是治理有效,就是农村发展起来、村民富裕起来了,还要让大家的民主意识、现代农民观念、公民理念增强起来。
我相信,当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4个方面都统一起来,4个目标都能够实现,那个时候中国的城乡差别也就基本消灭了。
杨兴友:对贵州来说,全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学笃行五大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加快建成更多“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我坚信,只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中央“1号文件”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加快贵州乡村振兴的步伐,多彩贵州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主持人: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对资源条件差、经济基础弱但物产丰富、民心同向的贵州来说,脱贫攻坚既是最重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最快的跨越路径。
决战贫困,时不我待。步入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最后一段冲刺的起点已然开启。“最后一公里”剩下的大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深度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使出攻城拔寨的真功夫,才能切实见成效。好了,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收看这期节目,我们明晚见!
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
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
节目录制现场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田锦凡 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