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片
□王礼堂
刚刚收到从深圳发来的快件,我和往常一样地打开,看到里面是一条像香烟盒般且精致得发光的包装盒。顿时,使我迫不及待拆开那个精致的包装盒。
是名片,是我的名片!
我从包装盒中抽出一张名片拿在手上,自己看了又看。我又将名片握在手心里,感觉它与以往的普通名片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硬度像是剃须刀片那般,仿佛在割划着我的手掌心……
我将手心打开,那张名片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出现在我眼前,让我找不到把目光转移的理由。看的时间久了,它那光滑耀眼的正反两面仿佛是脱光了衣服的模特儿,让人无不为那丰满的身材而叫绝。
当今社会,在很多人眼里,名片就是名片,它不过是一张给别人留下联系方式的工具。但对我而言,名片不仅只是名片,它更多的是陪伴着我在人生中成长的伴侣。随时岁月的流逝,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工作及业务,名片也会随之而不同。但我觉得无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名片设计更新过程中,还是在一张又一张的名片递出去的那瞬间,这注定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发生着。
转眼间,我使用名片的日子算算已有十来个年头了。
打开记忆之门,时光回到了十多年前。
2003年的一天,我来到省城一家重庆老火锅店里打工。那个时候,大概是我和火锅店老板的儿子是同龄,且有共同的话题,就被老板的儿子任命为火锅店的大堂经理。当上大堂经理没几天,老板的儿子把我叫到办公室说要给我制作名片。就在我要填写名片制作表信息时,手机号码那一栏我是空着不填的,因为我没有使用手机。当时,老板的儿子看着我笑了笑说,“名片上没有手机号码,别人怎么和你取得联系?”他见我支支吾吾半天没有回话又笑着说,“名片上没有手机号码也行,以后买了手机有了号码再重新给你印新的名片。”
于是,我的处女名片就这样诞生了。又过了几天,老板的儿子将一盒还伴有油墨味的新名片递到我手上时,我开心地迫不及待从里面抽出一张自己的名片,立马拿出来和老板儿子的名片作下对比,发现两张名片是一样的规格大小,却有三处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名字不一样,二是职务不一样(老板儿子的职务是“经理”,我的职务是“大堂经理”),三是我的名片上少了“手机号码”这一行。那时,望看着自己那张没有手机号码的名片,我暗暗在心里发了个小誓言:一定要努力工作挣钱,只为早点能买个手机。
后来,我跟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一样,转辗了很多城市,去了不一样的单位,自然也印制了多种不一样的名片。这些名片中有的是“记者”、“董事长秘书”、“团委书记”等头衔,它们都是在我不同岁月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我还会根据需要在名片上打上一些如“某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社会职务,这虽然看似画蛇添足,有时候也让我获得比别人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2012年5月,我开始自己创业,名片更是与我时时刻刻分不开的。早上出门时先看有没有带上名片,在与客户见面时先递上名片,晚上休息时先整理下名片……几年下来,我至少与上千张名片打过交道。别人发来的名片,我找一个名片册给珍藏起来,有事没事总会习惯性翻翻。我发出去的名片,尽管说一些是石沉大海,但还是有很多客户是通过名片找到了我。
因此,名片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自己的这些名片中,有的是五块钱一盒的,二十块钱一盒,三十块钱一盒,直到现在的是一百块钱一盒。在这些名片中,无论是从普通的材质到精致的材质,还是设计理念中的简单或是复杂,我想它们不仅是一座座架起友谊的桥梁,让我与他人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它们更是一个个与我一路同行的岁月歌者,歌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