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革贵州省委通过提案指出,处理好农村垃圾问题,是根治农村脏、乱、差,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基础工作。该提案建议:
以整治农村垃圾为抓手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何 博
随着经济社会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因垃圾问题而引发的投诉在逐年攀升。处理好农村垃圾问题,是根治农村脏、乱、差,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基础工作。
提高认识 灵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近年来,在各级的支持下,全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经多方努力,以农村垃圾处理、饮水安全保护、村庄环境整治等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民革贵州省委在提案中指出,千家万户分散的居住方式增加农村垃圾治理难度。我省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大多较为分散,山一家水一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满足不了需要。仅以贵阳市为例,据测算,要实现全市900多个行政村环卫设施全覆盖,需增加垃圾中转站87个、垃圾斗22201个、垃圾清运车886辆,缺口非常大。
更为重要的是,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单一、转运设施简陋的改善是当务之急。民革省委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垃圾处理主要是采取填埋方式,这种处理模式比较浪费土地,不仅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而且还会因底层防渗膜破损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在垃圾转运上,许多乡镇没有及时更新垃圾运输设备,运输车辆和垃圾车斗破败不堪,导致运输过程中垃圾密闭不严,遗漏抛洒现象严重,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同时由于缺乏运转经费和管理人员等原因,农村许多垃圾池内及周边存放的垃圾没有及时运出作集中处理,导致垃圾越积越多,恶臭冲天,刮风“随风起舞”,下雨随沟、渠流入河流,冲入稻田,有些直接进入城乡生活用水水源。距“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有着较大差距。绝大部分村(或村民组)无排污管网,各类污水或深入地表水或直接排入沟渠、池塘、河流、水田,影响水质,影响人饮安全。
农民的相关环保意识也需要提高。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散、乱且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农民对垃圾处理存在乱扔现象,且环保宣传不到位,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不分,也存在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加大了垃圾回收清运量,增加了运行经费。并且,农村垃圾治理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主体不清、责任不明,工作推动乏力问题。
社会参与 共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民革省委认为,明确责任主体,加大统筹力度。一是《住建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所以住建部门应切实承担起农村生活垃圾的主体责任,制定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治理行动计划,把农村垃圾统一纳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加大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二是各市州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的统筹协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倾向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环卫长效管护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各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整合各类资源,完善设施建设,保障日常运行。要将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不要将环卫设施设备、清运车辆购置费用纳入保洁经费予以列支。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效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结合农村区位条件和人口状况,创新方式方法,选择合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将农村垃圾处理好、利用好。
一是积极倡导农村垃圾分类。制定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操作流程,加强宣传引导,由易而难,逐步建立健全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机制。把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简单明了,进村入户的宣传与指导,让农民很快适应这种分类方法,然后通过“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把可腐烂垃圾送至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制成有机肥料,不可腐烂垃圾转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二是强化多元投入。本着“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清洁工程。可推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作PPP模式把农村环卫实行服务外包,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管、护”难题。
三是创新垃圾处理模式。针对农村实际,科学选择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等垃圾处理工艺。
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省、市(州)、县、乡、村1:1:1:1:1“五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每一个村寨有环卫设施、有保洁队伍、有长效机制。
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农民广泛参与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基础。按照“清洁为了大家,清洁依靠大家”的观念,通过村民自治,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控机制。努力通过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加快实现农民群众从“要我清洁”向“我要清洁”转变。
加强农村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议延伸城市管理局的工作职能,成立城市乡村管理局。
多管齐下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
就民革贵州省委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提案。省环保厅在答复中表示,推进县域农村环保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垃圾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在县级层面统一招投标,确定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吸引有信誉、有实力、较大规模的环保企业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因地制宜选取农村垃圾治理技术和模式。一是各地在选取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时,要根据村庄的人口密度、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技术模式。既要考虑建设成本,更要考虑运行维护成本。处理好技术实用性和技术统一性的关系,避免技术“多而杂、散而乱”。二是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
建立保障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督促各地要认真落实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意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设施管理主体、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切实保证设施“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
省农委在答复中表示,在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方面,下一步,将在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按照多元利用、农用优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二是加强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和综合利用技术”两大关键环节支撑力度。
在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利用方面,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重点环节上,以规范禁养区划定为切入点,推动解决部分地区盲目禁养限养问题。二是加大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鼓励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利用畜禽粪便,促进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支持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大力推行生物有机肥转化利用,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畜-沼-菜(果、茶、药、鱼)等生态养殖和技术模式。三是改进养殖和粪便处理工艺,支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四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鼓励发展规模养殖,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集中整治散乱养殖、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养殖场(小区)。
在地膜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结合调研情况,今年将在农膜使用富集区的玉米、蔬菜、烟叶种植等生产基地上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的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工作,围绕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奖补政策制定等关键环节,探索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路子。
在农业清洁生产方面,下一步,将适时总结建设经验,组织召开全省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推介清洁生产新技术,扩大示范带动效果,为全面推广蔬菜种植区尾菜处理积累经验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