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0日,由2017扶贫日论坛组委会主办、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承办的2017扶贫日系列活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会上,贵州兴伟集团、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森航集团 、贵州星月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泛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7家贵州民营企业,被授予“‘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等领导为获表彰企业颁奖。
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以来,贵州广大民企大力弘扬光彩精神、踊跃投身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贵州兴伟集团等7家贵州民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聚焦精准扶贫、强化模式创新,为全省广大民企做出了杰出表率。
文/本报记者 李丽
兴伟集团:“秀水五股”建“美丽乡村”
秀水村隶属普定县龙场乡,距县城约7公里,有7个自然村寨,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群众。2014年底,秀水村有1147户3522人,其中贫困户527户贫困人口1321人,贫困发生率为37.5%;全村土地5200亩,可使用面积1753亩,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来源单一,村民仅靠种粮、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是典型的“三无”空壳村、空巢村、贫困村。
贵州兴伟集团无偿投入3.77亿元,帮助秀水建设“美丽乡村”,选派近百名公司领导、员工组成帮扶团队进驻该村,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秀水五股”精准扶贫模式。即:人头股,人人占股10%;土地股,每分土地算一股,占股30%;效益股,一分劳动一分股,参与劳动才有股,占股30%;孝亲股,占股5%;发展股,占股25%。帮扶建设期间,村民入股土地每亩每年分红不足500元的,5年内由企业补足500元土地分红股金;如分红超过500元,入股村民优先每亩土地分红500元后,再享受土地入股分红政策。
如今,秀水已全面完善景区及村寨路网建设、电网升级改造、河道清理、通讯覆盖、房屋立面整治、绿化亮化、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统一布局规划新宅基地集中建设区域,让村民住进敞亮的新房,满足了最迫切的民生需求。同时,该村已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餐饮商贸于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在兴伟集团的真情扶持下,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8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16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21人,小康实现程度达100%,成功摘掉“贫困帽”,实现了整村全面稳定脱贫。
兴伟集团一份股份不留、一分效益不要,所有项目投资、建设全部无偿捐献给秀水村民。该村从一个贫困村嬗变为“生态秀水、美丽乡村”,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旅游、休闲农业蝶变,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已成为秀水重要的支柱产业、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
兴伟集团在国内首创的“秀水五股”精准扶贫理念与模式,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贵州泛亚实业:农旅结合促群众增收
近年来,贵州泛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实施多举措、多形式帮扶,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实施产业帮扶。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为农户免费提供肥料等生产所需物资、技术指导;按市场保护价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2014年,启动实施兴仁县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建设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在薏仁米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制定规范化种植(SOP)一套,为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操作规程;筛选优良种源一个,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基地获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实施1000亩GAP基地(核心区)认证,薏仁米生产、加工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2016年8月,该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
2015年,启动实施薏苡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转换认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认定。2016年11月,该项目通过黔西南州农委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同年,实施的“薏苡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效显著,今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委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3年来,通过基地建设获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截至目前,基地已发展到5万亩,辐射农户10000多户30000多人。
实施技能帮扶、就业帮扶。在产业园附近建成“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小镇,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二产与三产互动。该小镇按景区标准建设,体现黔西南民居建筑特色,总占地1017亩,计划安置移民10000人,属省级扶贫生态移民示范点,已实施4000人。企业的商业开发与生态移民商铺运营交叉,发展薏仁米养身及田园风光休闲餐饮、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从而打通部分移民就业、创业渠道,实现移民脱贫。
泛亚实业建设的泛亚薏仁生态产业园占地680亩,包括已实施的80亩本土文化温泉度假村、以薏仁米深加工为主的各种农产品加工厂区,配置统一的运营中心、生态企业孵化中心,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为扶贫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渠道,加上种植基地等辐射带动就业、创业约5000人。
此外,该公司利用距县城仅2.8公里的区位优势及3800亩农田,打造城乡结合部乡村旅游区,与产业园、扶贫生态移民区互动,实现就地城镇化5000人。乡村旅游区带来的商机,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
森航集团:投身大建设 助力大扶贫
2016年,贵州森航集团决定跨越转型,投身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事业。继打造茶旅产业示范基地后,又组建古茶树调研团队,组织专人对桐梓县古茶树资源进行调研、考察和分析;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启动古茶树资源保护及古茶树文化收集、整理等相关工作。
贵州德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森航集团旗下集茶产业、农业、旅游业等为一体的产业扶贫企业。去年,该公司响应桐梓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号召,主动参与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已投入资金1.6978亿元。
实施马鬃龙井湾红苗风情度假景区一期建设项目,至去年底已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历时近3个月,建成红苗客栈及配套设施17000余平方米、休闲步道2450米。项目建设期间,吸纳当地农民每日15余人务工、约计1350个工日,支付民工工资近20万元。
实施马鬃茶旅一体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从去年5月至今年3月,累计投入资金1.5578亿元;流转土地700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210余万元;完成土地整治 5000余亩,支付土地整治费140余万元;完成茶苗栽植4500亩,配套建设景点设施12569.485平方米、基根道建设15公里。基地建设期间,吸纳当地农民每日约200人务工、约计42000个工日,支付民工工资近336万元。
去年6月,该公司在容光镇大箐村启动茶旅一体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近1200万元;流转并整治农户土地370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78万元、整治费64.8万元;完成茶苗栽植1300亩,古树茶移栽约700余棵。项目建设期间,吸纳当地农民每日约20人务工、约计7200个工日,支付民工工资近72万元。
娘娘山公司:整合资源“1+8” 带领村民一路发
2013年,贵州娘娘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与盘县普古银湖合作社联合实施贵州娘娘山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总投资达50亿元。在该公司统领下,面向“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早一点现代化”的目标,创新支部、合作社、产业、驻村干部4个“1+8”模式,最大化整合一切资源要素,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支部“1+8”。娘娘山园区联合舍烹、新寨、播秋等8个村党支部,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组建当地第一家联村党委——娘娘山联村党委。按“一村一策、一村一社、一村一产”的思路,坚持村务共商、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调,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各村党组织参与到发展中来,增强村级党组织履职能力,增加村级集体积累。
合作社“1+8”。为让更多农民增收、更多贫困户参与,联村党委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整村发动、一户一入”的原则,成立舍烹村、播秋村等8个村级合作社,并作为银湖合作社的分社。建立“总社+分社+农户”机制,总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培训、统一经营,形成“总社牵头抓管理、分社负责抓实施、群众参与抓生产”的格局。目前,8个合作社已覆盖农户2950户,入社率达95%。
产业“1+8”。联村党委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导向,以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并逐渐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实现8个村产业全覆盖。
驻村“1+8”。整合联村党委下辖8个驻村工作组,组建联村驻村工作队,按“基本职能正常履行、专业技能跨村利用、重大项目集体攻坚”的原则,由联村党委协同管理、综合使用,实现驻村帮扶资源有效整合、精准利用、科学配置,提升驻村帮扶成效。
娘娘山园区通过4个“1+8”模式,推动扶贫产业连片、美丽乡村连线,实现全域产业、全域扶贫,连续3年获评省级重点农业示范园区,并获“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党建扶贫示范基地”“‘三变’发源地”等称号。2012以来,该园区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核心区舍烹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增至14600元,其他7个村人均纯收入也从不足3000元增至9570元。
恒大集团:整市帮扶打造民企扶贫样板
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毕节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市7县3区总人口92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2.43万人,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最艰巨的地区之一。
从2015年12月开始,恒大集团结对帮扶毕节市大方县,计划3年无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全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近两年来,恒大集团组建287人专职扶贫团队常驻大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展开脱贫会战,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已覆盖80%的贫困人口,累计帮扶8.05万人初步脱贫,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作出20次重要批示。
目前,该集团帮扶大方的103个重点扶贫项目已全部竣工,50个新农村、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个奢香古镇及完全中学、职业技术学院、慈善医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相继建成投用;297个肉牛养殖基地、22个蔬菜育苗中心、10223栋蔬菜大棚、10.6万亩蔬菜大田基地、10万亩中药材和经果林基地投入生产,引进的43家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产业帮扶模式,实现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从今年5月3日开始,除大方外,恒大集团又主动承担起毕节其他6县3区的帮扶工作,力争到2020年帮扶全市92.43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为整市帮扶毕节,该集团计划再无偿投入80亿元、共计无偿投入110亿元扶贫资金。7月3日,第三批20亿元扶贫资金已捐赠到位,累计捐赠到位达40亿元。
恒大集团从企业内部选拔321名优秀领导干部、150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扶贫队员,与大方原有287人专职扶贫团队组成2108人的扶贫队伍,派驻到毕节各县、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誓言“不脱贫、不收兵”。
该集团将复制、推广帮扶大方的经验和做法,抓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在产业扶贫方面,计划投入55亿元,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引进、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帮扶20.3万户、6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前已开工产业基地项目204个。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计划投入25亿元,联手地方政府建设9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总建筑面积300万平米,把贫困群众一次性全部搬迁到县城或市区,明年国庆节前分3批搬迁入住;目前,9个县(区)的易地搬迁安置区首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在就业扶贫方面,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引入的上下游企业、恒大下属企业、战略合作企业吸纳5万人就业;目前包括大方在内,全市已组织培训21700人、吸纳就业14211人。
星月公司:三产联动畅通农业经济“血脉”
贵州星月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星月集团旗下企业,成立于2016年6月29日,注册资本金4448万元。该公司致力现代生态农旅商贸平台建设与运营,是从事现代生态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的本土企业。
狠抓一产。在油茶树项目方面,企业提供树苗并派技术人员进行栽种、管护指导,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6个村扶贫到户144户、476人直接脱贫;建成后,将使当地1000户农户、3000多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目前已投资1000万元,建成以年加工3600吨、产能7200万元油茶为主的加工厂一座,解决农户种植、收购问题,并吸纳50名贫困农户就业;完成种植5600亩、60万株,其中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直接带动4300人脱贫,油茶盛产期户均收入可达5万元/年。在黑毛猪公益养殖扶贫项目方面,企业实行全保底收购,投放10000头黑毛猪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每户4头,已入栏4033头),签约合作贫困户1050户。在绿化工程及包阳村保供蔬菜基地项目方面,已在平塘县克度镇流转土地500亩,作为四季鲜果蔬菜体验休闲农场,可直接带动20个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壮大二产。在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加工园区项目方面(正在建设中,还未实现直接扶贫),一期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及二、三产业发展转变的体现,既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目前,已签约入驻油茶加工厂开展油茶种植,间接带动123户贫困户种植油茶。作为都匀市的重点项目,将于2018年全面投产。届时,通过岗位脱贫、“特惠贷”合作入股分红、一产种养殖等,可带动1200人脱贫,预计每人年增收3500元。
探路三产。在电商线下店项目方面,拟3年内开设500家O2O线下店,平均每个店可提供一个针对贫困户的就业岗位,3年后将吸纳500个贫困户就业。鼓励贫困户在村/镇级以零费用加盟开店,支持贫困群众创业。按规划,5年后将至少吸纳1000人(次)以上就业,优先聘用脱贫户,让群众收入增长。通过“把国内外城市产品带下乡、把都匀及周边农产品卖到全世界”,实现点对点的社交网络实施销售或易货移货,让农村年轻人在家门口创业。在O2O电商黔货出山项目方面,计划3年内最少推出50个品牌产品,每个产品年均销售10万件。按每个品牌企业涵盖10名贫困人口推算,通过销售黔货商品可间接带动500个贫困户脱贫。
中伟集团:多管齐下深度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贵州中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大扶贫战略,响应“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倡议,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产金互促541”“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新路径,实施产业扶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多产业发展带富贫困群众。2015年,中伟集团运用国家“精扶贷”贷款政策,依托园区产业发展优势,在企业各业务板块探索实践“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新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以企业应收账款为抵押,由开发区平台公司担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将5万元“精扶贷”贷款交由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与园区企业签订入股协议,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分红4000元、解决1个以上就业岗位;村集体按每户1000元/年保底分红,到期由企业负责还款。
中伟集团突出“村企共建、合作双赢”理念,灵活采取“多产帮一村”“一产帮一村”“一产帮多村”等形式,与贫困村结对签约。目前,通过“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模式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344户,已兑现红利1172万元,覆盖石阡、玉屏及周边县(区)43个村,有超过20000人受益。
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成为技术工人。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1500个帮扶贫困户的就业岗位,建立一系列产业技能培训机制。在就业方式上,根据德江移民、当地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组织专门人员赴移民小区、村镇举办多次专场招聘会、说明会,安排专车邀请贫困群众到园区各企业实地参观、现身说法,增强他们对产业工人的直接认知;依托公司旗下不同行业产业,实现面向德江移民、贫困户不同文化、技能档次的群众就业全覆盖。在职业培训上,投入近500万元修建新型农民培训中心,配套相应硬件设施、聘请农业技术团队,让培训进村、技术入户;投入近600万元,在新材料、玻璃等产业设立技能培训专线,实行“一对一”培训、上岗就拿技术津贴等机制,激励贫困群众掌握职业技能、做新型产业工人。今年以来,已帮助856个贫困家庭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其中183人为异地移民。
公益扶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伟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伟大时代的历史机遇和地方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积极回馈社会。”中伟集团负责人说。近年来,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基础设施、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设立专门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入学,帮助特困村民解决生活难题,定期慰问“五保户”,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已累计资助公益事业1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