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222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9-14

红军疗伤用茶油

□张中俞

  在现代社会里,或许有人不大知道山茶油除了食用外,还对一些伤病有明显的治疗(辅助或主要)作用。在医疗药物充裕的当下,知道当年长征中的红军曾因缺医少药而用百姓提供的山茶油疗伤治病、缓解伤痛的事情恐怕就更少了。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写成,是1934年12月中旬真实发生在贵州黎平的一则红色故事。

  红军长征到黎平

  由于“左”倾错误领导,加之国共力量对比悬殊,虽经中央苏区广大军民浴血奋战,但仍未能打败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面对日益恶化的情势,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战略大转移,原定到湘西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为“另造苏区”本应衔枝疾走,但“举国大迁移”的西征却使中央红军前进缓慢。虽经艰难奋战,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中央红军减至3万多人。而蒋介石此时又已集结重兵于湘西,张网以待红军去钻!然而,“左”倾领导人仍执迷不悟,坚持原定战略方针。红军若继续北上,将无异于坐着烂船下险滩!实力大损的中央红军,还经得起一场恶战吗?有鉴于此,中央领导人在广西兴安、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就惨败原因、怎么去湘西、去不去湘西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了进入贵州后的第一座县城——黎平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政治局最后否定了“左”倾领导人坚持的先西进贵州再经黔东去湘西北的错误意见,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经过贵州腹地、到黔西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会后,中央红军按照军委部署和总政治部训令,穿州过府,顺利通过今黔东南地区。1935年元旦结束的猴场会议,维持了黎平会议决定。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初步实现了新战略方针。

  早在红军建立之初,即确定了卫生工作为革命战争、军队建设服务的宗旨。长征途中的红军医务人员不仅医治红军伤病员,还要全心为群众服务。据《红军博士涂通今》载:红军医护人员“要随时准备防范敌人的袭击,还要做群众工作,为当地百姓看病,因为它不仅是个卫生队,而且是个战斗队、宣传队。”钟有煌(红13团医生)在《长征亲历记》中回忆了他在黎平的经历:“卫生队把内外科的药箱打开,开始忙着给伤员病人换药看病。各连队的伤病员一批一批地前来诊治。村里的一些老百姓和小孩,都探着头好奇地围着看。一位老人忍不住小心地问:‘我家有个病人,能不能给看一下,要多少钱?’我们告诉他:‘红军为穷人看病不要钱。’从此,每天都有一些老百姓前来诊治疾病,有的离我们十多里地也来了。他们看见我们确实分文不取,有的要送鸡送蛋,都被我们一一谢绝。”他还回忆在黎平某个小山村,曾要一位老大爷“告诉在山上的人都回来,山上冷,会把人冻病的。”百姓因受到蒙骗而上山躲“匪”,时值冬月气温低。谚语云:“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落雨算过冬。”可见,红军对百姓的关心十分贴心。

  小小茶油作用大

  除战伤外,红军常患的病有疟疾(打摆子)、痢疾、疥疮、下肢溃疡、胃病、肠伤寒、肺炎、伤风、冻疮等。因缺医少药,为减少发病,将非战斗减员降到最低程度,红军医护人员更得靠加强卫生教育,如就行军、宿营卫生等作出规定,在途中张贴卫生宣传标语;要求穿好草鞋,打好绑腿,预防脚痛、打脚泡,防止被巴茅草、荆棘、树枝等划伤腿脚;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脏或生冷的食物,以保护肠胃;在渡河或雨天行军,喝热水、姜汤等增加体温以防治感冒(多喝热水可多排尿多出汗);懂得简单的救生常识,以便必要时能进行自救或助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前卫部队一道行军,以适时了解伤病情,配合考虑如何选择安全的宿营地;宿营时,为伤病员弄饭吃、寻房住、找水喝;做好宿营地卫生情况调查,注意传染病的发病调查;检查伤病员的情况,及时给他们换药看病;指导休息“倒脚”(睡觉时把脚垫高),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宿营后,督促洗脚(温热的水可扩张血管,增高皮肤温度,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揉脚、烘衣、盖被等;督促以班或排为单位挖临时厕所,离开时则掩埋。

  不断征战尤其是经过湘江战役后来到贵州黎平的红军指战员,不但一身疲惫,而且可谓伤痕累累。但他们仍克服生理痛苦和局限条件,严格执行革命纪律和民族政策。以心换心,群众反过来积极支持红军,为红军筹粮、架桥、带路、帮助疗伤治病等,有不少青年还参加了红军,这有助于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

  1934年12月15日,原定从锦屏县平茶进入黎平的红八军团,由深渡(今湖南通道县溪镇深度村)等地改道经通道县播阳和黎平县辛家、野洞、岑洞等地到倘扒(今黎平德顺倘扒)宿营,行程约60里。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和收拾起可携带的财物纷纷逃进深山老林,关门闭户。以往的经历告诉大家,兵去匪来,人民终不得安枕。红军遂分头进行革命宣传,手持喊话筒到寨边山上喊话:“老乡们,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会伤害你们,你们不要害怕,赶快下山回家吧!”“红军是专整国民党、替受苦穷人出气的队伍,打敌人就是为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我们不拉伕,不抢吃的。你们有东西可以卖给我们,我们一定付钱。”

  红军见到留在寨内的张永庭、张永达老人后,便笑容可掬地对他俩说:“老乡,你俩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专门帮助穷人闹翻身的军队,来帮助你们打土豪分田地。我也是穷人出身,你我都是阶级兄弟,你俩不要害怕,请你俩把在山上躲兵的人都叫回家。”接受红军宣传后,他俩就分头到山上去转告那些躲“匪”的人。于是,有少数胆大的就先回了家。瞻前顾后的人看到先回去的都平安无事,也就陆续回了家。结果,发现红军不打人,不拉伕,不抢东西,对百姓和善友爱,帮助百姓,买卖公平,与反动军队完全不一样。于是,有人感慨地说不该跑上山!

  随着接触增多,甚至有人与江西籍红军认家门、攀老乡,密切了关系。据悉,在明洪武年间,到五开卫(今黎平县)屯军的一支张姓来自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改称)泰和县石山乡老张家村。笔者在研究汉语方言时发现,黎平话近受湖广(湖南)话、西南官话影响,远受江西话甚至中原话影响,与汉人迁徙来此有关。因躲避战乱、官府派差组织等,历史上北民先南迁后西移的路线大致为:中原迁江西→江西居三州(吉州、赣州、洪州)→三州填湖广→湖广充西部。

  接受革命道理、回到家里的乡亲们,当看到红军下肢溃疡都普遍严重后,便无偿提供山茶油给红军用。百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乡亲们看到红军痛苦异常,又没有什么好办法减轻病痛,便想到了用祖传的茶油疗伤治病这种土方来帮助红军、支持革命。茶油是一种可以食药两用的油,提炼自野生木本油料植物果实,是世界四大木本植物油之一。在农村,茶油可谓万金油,用之安全而有效。茶油特别适用于小孩摔伤、碰伤,能辅助治疗烫伤、烧伤等急性病,还可治体癣、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等等。总而言之,它能疗伤治病,保健强身。据《本草纲目》载:茶籽,苦寒香纯,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据《农政全书》载:茶油可疗痔、退湿热。据《纲目拾遗》载:茶油可润肠、清胃、解毒、杀菌。茶油的上述功效,治疗冬天行军、作战的红军外伤作用还真不小。相传,朱元璋在元末被陈友谅军队追杀到江西建昌的一片油茶林,被老农相救。老俵见他遍体是伤,便用茶油涂在患处。不几日,就伤口愈合、红肿渐消。毛泽东主席住进北京中南海后,湖南韶山的乡亲们来看他,常常带来他偏好的辣椒、腊肉和茶油。同时,茶油也是一种保健食用油,享有油中珍品、液体黄金的美誉。据《中国药典》记载,茶油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清血化湿、杀虫解毒的作用,长期食用能起到清胃润肠、治疗便秘等效果。因此,它有“亲子油”“东方橄榄油”“保健医生”“血管清道夫”“月子宝”“脑黄金”“女人油”等别称。

  红军严守军纪,要付钱购买。百姓不肯收,还纷纷说:“要小小的一点茶油还开钱?这支军队真好啊,以前哪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匪兵们强拿硬抢东西不说,还有可能杀人放火。”“保长说你们红鼻子、绿眼珠,杀人放火,抓着我们挖眼剖腹,我们真害怕,没想到你们竟是这样的好人!”一个首长向群众解释道:“红军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拿百姓东西都是要付钱的,请你们接收。否则,我们就不拿茶油了。”于是,百姓收了钱。红军在向群众买东西时必须按市价付钱,还往往因有意识地照顾穷人而支付高于市价的银元或铜元。铜元即铜板,100文钱兑换1个铜板,10个铜板(毫)为1个银钱(毫),10个银钱为1个银元。

  拿到茶油后,在连队卫生员指导和百姓帮助下,充满感激的红军开始忙活起来。有的红军用茶油涂抹自己痛苦的脚趾,因为溃烂出血、化脓而粘在一起了;有的红军背着众人将茶油擦在大腿根内侧,因为足不息步而被磨得红肿;有的红军将茶油涂在因冰冷干燥而开裂(皴)的嘴唇和手脚上,把它当护手霜和润肤露来用(此时正值农历冬月);有的红军用凉性的茶油涂在一些淤血的身体部位,活血化瘀,消红、退肿;有的红军被蚊叮虫咬,涂上茶油便即刻止痒止疼;有的红军轻轻地用布巾、棉花等蘸着茶油涂在创处,因为它能加速伤口愈合;有的红军在帮战友挑脚泡,然后用少许茶油涂抹,它有助于变干和防止溃烂……

  为什么当时红军的下肢会严重损伤(如溃疡等)?一因营养不良。由于很难吃到肉食和新鲜蔬菜,导致营养极度不良,身体免疫力普遍下降。只要蚊虫稍一叮咬,用手抓使皮肤破损,或在行军中被刺、草、枝条等划破,都极易引起感染。

  二因过于劳累。大多数时候,每天需行军数十乃至上百里,又要背负一定重量的军需物质,有时日夜兼程,寝食不遑,席不暇暖,致使下肢摩擦、受伤严重。

  三因缺乏保护。大部分红军指战员只穿草鞋甚至打赤脚行军作战,几无保护。红军穿鞋既保护双脚,又能防滑(戏称“坐汽车”),更是严肃军容风纪的需要。一双草鞋一般走几十里路或许就“报销”了,特别是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的黄土路上走,磨损更是大。有一则说草鞋的凄美谜语:有耳不听窗外事,有鼻不闻桂花香,送君千里肝肠断,为何不带我还乡?长征中,红军要摆脱国军的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红军主要穿啥?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成本高又还不耐磨,最经济实用的当属草鞋了。如果没有鞋穿,就只有让脚底板遭受石头、泥沙伤害了。于是,一有空便打草鞋,以保证有“候补草鞋”。用烂得不能再穿的衣物撕成布条和草拧成一块打成的,属于高级草鞋。据《红星》报上刊登的文章《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指出,解决草鞋供不足的办法有:供应机关有计划的收买草鞋并下发给相关的人;没收土豪的烂衣裤、被单,分发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

  四因缺医少药。长征开始后,红军卫校被改编成卫生教导队,尚未毕业的二百多名学员编入救护队、卫生教育队等。军书旁午,边走边学。入黔后,由于治疗任务加重,医护人员更显紧缺,卫校学员只得提前“实习”。于是,便在贵州黎平城解散了卫生教导队,将老师分配到军委干部休养连组建医务室,学生则分到各军团医院工作。方面军、军团、师编有卫生部,团有卫生队,连设卫生员。由于战事不断,医护人员又少,所以他们的任务很繁重。据钟有煌回忆:“全团的内科诊疗、卫生防疫、卫生教育、卫生员的培养等工作就全落到医生一个人身上了。”为红军治疗的药,既用长征出发时所带或购于沿途的药物,也用民间草药甚至神奇而有效的土方、偏方。老话说:偏方能治大病,草药气死名医。

  红军在倘扒的严守军纪,另有一例。当晚,有几个红军住在吴发桃家,吃了陶罐中的干鱼仔,走后在罐中留下钱和纸条:“本家主人,经此路过,住在家中。坛中干鱼,共有一斤,留银三毫。”当时一斤猪肉的市价为两毫,红军支付高于价值的价格是为百姓谋利益的一种表现。方言称1角银钱为1毫(毛)。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甘肃哈达铺的物价是:一头大肥猪五个银圆,一只大肥羊两个银圆,一块银圆可买五只鸡,五角银钱可买一担蔬菜,一角银钱可买十几个鸡蛋。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历来深怀为民之心,这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以至箪食壶浆迎亲人。中央红军所以能顺利通过所征战的地区,原因之一是开展了成功的群众工作。习近平于2016年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明史》曰:“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群众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是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红军长征中的群众工作,大到制定民族政策,中到为民免费治病、赠送礼物、散发地主豪绅浮财、损坏赔偿、公买公卖,小到为群众挑水、扫地、劈柴、喂牲畜等。容易被反动宣传所蒙骗的群众也容易为红军所争取,在听其言、观其行后,他们陆续回家接近和帮助红军。显而易见,越是在困难时候,红军越要严守纪律,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存有疑虑甚至接受欺骗宣传的百姓,而这对长征能一路穿州过府是至关重要的。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能打败数量和装备都优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关键是人心所向。长征启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