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称为“汽车疯子”,但发誓不再造车,而是让用户能在车上购买任何商品,引得苏宁、百度支持
应宜伦:“汽车疯子”转身
□马吉英
应宜伦又多了一个“朋友”。
8月30日,车联网公司博泰集团与智慧停车公司ETCP宣布开展战略合作。明年8月,ETCP的停车服务将出现在搭载博泰车机的汽车里。
应宜伦是博泰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与两年前相比,应宜伦觉得现在是博泰“敌人最少的时候”。“我认为目前博泰做的事情,对手是最少的。当你不是去切别人的业务,而是把别人的业务输出到自己身上,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是朋友最多的。”
2015年初,应宜伦高调宣布加入造车队伍,成为这一波造车浪潮里最早浮出水面的新军。从整车厂家供应商转身成为造车者,给整车厂家、行业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也因此,应宜伦在当时被人称为“汽车疯子”。
但他的这段疯狂造车生涯,不到一年就画上了句号。今年8月底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时,他说博泰现在的定位是,“不参与战争,永远不进入整车行业”。
应宜伦认为,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为影响。与华为高管见面时,对方说“华为是造军火的人”。“别人打仗打得越凶,你军火卖得越多,你干嘛要参与打仗呢?”
他也与车企高管们聊,对方说,“Ken(应宜伦的英文名),你最成功的就是现在不造车了。虽然以前你造车一头劲,但我们不好意思打击你。”
所幸的是,经历业务、组织结构调整、人事震荡之后,如果从业绩规模来看,目前博泰还是中国最大的车联网公司。
2014年,别人问应宜伦公司的战略是什么,他说是活下去。现在他希望博泰能做to B的苹果,“极致用户体验、有原创创新,硬件软件云端都能服务用户”;同时,在商业模式上更像安卓,让更多合作伙伴很开放地与博泰车机连在一起。
简言之,博泰要做互联网、汽车公司中间的连接者,“无所不在”。
受挫
2015年,是应宜伦大起大落的一年。因先后在两个行业重磅新闻中成为主角,他在汽车圈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车联网,而是以颠覆者的姿态跨越到了整车层面。
第一则新闻是沈晖加盟。2015年第一天,不甘于只在跨国公司高管位置上按部就班的沈晖加入博泰,任集团CEO。在应宜伦的造车计划中,沈晖是那个能深度整合产业资源、帮助他把计划从空中落地的人;同时,博泰提出在车联网业务的融资目标是220亿元、智能汽车的融资目标是150亿元。
第二则新闻是:当年2月初,应宜伦与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时任易到用车CEO周航一起亮相,3家公司宣布成立易奇泰行合资公司,打造共享汽车。
身为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在公开场合坦陈应宜伦给自己带来冲击,他称与应宜伦见面后,很快就达成了合作。
2015年4月的上海车展,博泰造车计划在媒体、行业中的影响达到巅峰。首款概念车ProjectN亮相,让博泰成为造车新军中最早展出概念车的一家,被称为上海车展的搅局者。
除了造车,原来在C端市场几乎空白的博泰,也于2015年8月推出面向终端用户的首款车机产品——擎感iPDA。
但让应宜伦没有想到的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机产品销量没达到预期,标准版定价5699元、豪华版定价6299元,“终端市场认为我们太贵了”。
同时,渠道的复杂程度也超出应宜伦想象。“这个市场非常分裂,是由好多玩家、代理商完成的,每个代理商都不大。”他说。
由于中间无法绕开渠道商、4S店,“这里面的灰色收入非常多”,他发现iPDA不可能像小米那样,直接以低价或成本价卖给消费者。
2016年5月,应宜伦到北京参加一个行业论坛时,表示iPDA当时的累计销量只有几千台,与其之前预期的10万台相去甚远。5个月后,iPDA团队已逐步合并到其它部门。
这种调整让团队很难接受。“最难解决的是心理工作。他们很想做一个好产品,但突然被并到一个交付项目里,所以他们很难过。我肯定要去做心理疏导,像爸爸一样。”应宜伦回忆道。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iPDA在to C方向上折戟,在to B业务中却“开花了”。体验到这个终端产品之后,不少车企都来寻求合作,其中包括德国大众、奥迪等。
2015年11月,博泰宣布A轮融资1.2亿元,投资方为红马资本。
同样是在上述行业论坛上,应宜伦第一次公开表示,博泰放弃造车。在此之前的2015年底,沈晖已带领整车团队离开博泰,成立了威马汽车;当年初高调亮相的易奇泰行合资公司,也没了下文。
去年3月,博泰集团另一位高管离开。
同年,上汽集团与阿里的合资公司阿里斑马成立,试图奠定在互联网汽车领域的话语权,据传挖走了博泰一个40人团队;其他对手也持续向博泰员工伸出橄榄枝,让博泰有了“车联网领域的黄埔军校”之称。
内忧外患,应宜伦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表示,2015年底是公司最危难的时候。他把核心员工叫到一起,商讨如何重振博泰。
重振
2016年1至6月,应宜伦每天中午找1-2个员工访谈,用6个月把公司员工访谈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博泰完成一次去层级化的组织架构调整。去年10月,公司做了第一次股权激励。
今年上半年,博泰宣布A+轮近3亿元融资,由苏宁领投。
据应宜伦介绍,目前博泰与苏宁的合作框架中,双方已打通资金流、商品流,用户可在车上购买任何商品。“这不是故事,在展示的Demo上已经可以体验,技术上已经实现了。”
但前期要实现对接资源,并不容易。虽然目前苏宁是博泰的投资方,但双方合作还需跨十几个部门。比如,在车机上打通注册账号、获得用户历史消费记录,仍需苏宁内部CEO级别的高管去推动。
从与苏宁接触到对接结束,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两年。
另一家对接时间比较长的互联网公司是百度,双方对接一年半,“克服了很多文化的障碍”。应宜伦的体会是,没有一年时间对接不了互联网公司,“每家公司都有非常完整的体系”。
不过,与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已成为应宜伦推动博泰从产品公司向平台公司转型的必经之路。除了苏宁、百度,目前与博泰合作的互联网公司、应用还包括携程、航旅纵横、爱奇艺、ETCP等。
ETCP创始人、CEO谭龙的感觉是,博泰的野心比ETCP还大,“他们是想把吃、喝、玩、乐、出行全部搞定”。
从营收看,博泰去年的营收是8个亿,今年的营收预期是12-16亿元。但对于今年是否能盈利,应宜伦并未给出确定答案,“研发还在加大投入”。
在客户选择上,目前博泰没与任何新造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应宜伦希望,“跟巨头站在一起”。
“我们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发展得更好。如果不站在产业、互联网巨人肩膀上,我们的眼界只有那么一点。”在他看来,只有巨头才能满足博泰规模化增长的要求。
今年博泰的用户是100多万。到2021年,博泰的目标是实现1000万用户,2023年希望完成5000万用户。“我们现在一门心思,就是要把用户规模做大、用户活跃度做高。”应宜伦说。
曾有人用“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来定义博泰,这让应宜伦有点不开心,觉得这是不了解博泰。“博泰怎么是零部件公司呢?未来中国80%的汽车用户全是我们在提供体验、运营的。我们是下一个BAT啊!”他说。
应宜伦还透露,博泰正在进行B轮融资,理想的融资规模是20多亿元。
反思
采访过应宜伦的人,都会对他极强的表达能力留下深刻印象。有媒体说,在一次时长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用了一个小时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博泰的版图。此次采访,关于博泰的业务架构、车联网的未来,他也滔滔不绝。
“有没有投资人说,你讲的业务、架构比较复杂?”
应宜伦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把汽车互联网化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这也是今天车厂为什么要与博泰合资”。
但应宜伦不否认,前两年博泰“挺折腾的”。
他认为,博泰有几点要反思。一是专注,“不能想当然,认为你能成为什么”;二是不要贪大喜功,“我们为什么要去打仗呢?我们造车就能卖到1000万台吗?不可能。这当中任何一个管理、研发疏漏,都是重大问题。想想都害怕!”;三是找合作伙伴、内部员工一定要慎重,以前他从来不面试,现在就连招基层员工都要面试,“每个人面试10分钟就可以了,了解履历、面相,聊一聊就行”。
从2016年开始,不怎么喜欢做管理的他,也开始转变思路熟悉商务。
“商务的基础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组织架构拉出来几百号人,哪些是敌、哪些是友你要很清楚,而我以前是不管这些事的。你凭着热情、梦想往前走,其实对周遭现实环境浑然不知。这个想想,是蛮害怕的一件事。”应宜伦说。
在内部,公司文化也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前段时间,博泰开了一个公司价值观的讨论会,应宜伦称自己看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现在博泰团队内心都很傲”。他觉得博泰还是要谦虚。
但他不否认,自己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踏入车联网之前,应宜伦是一家数字营销公司的创始人,一位曾经的合作者评价他,“当时几乎在4A虎狼般的环伺里,硬是制定出了一个自己的游戏规则”。
不过,应宜伦不希望团队受其影响。“如果一个公司太骄傲了,可能会因此受挫。”他希望,在公司内部打造踏实勤奋、戒骄戒躁结果导向的文化。
“你的标签、言论,是不是也会影响公司文化和员工心态?”
“是,这是一个问题,也是博泰一个很大的潜在问题。”应宜伦说,“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产品是王道。”
在以往的组织架构里,博泰有不少副总经理;现在,应宜伦之下的岗位就是总监。他明确表示,公司目前不会找新的CEO。
但应宜伦透露,近期他正在接触一位COO人选,这是一个“类似库克的人”。
“那你是谁?”
“我肯定不是乔布斯。不要做任何人,做自己吧。”应宜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