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的曾国藩
□周 颖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他的修身“实学”一直被后世推崇,甚至评价他为“修身齐家治国之完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回眸文献资料,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是“凡人”,智商不高,气量不大,生活中还有很多恶习,他自己骂自己“禽兽不如”,但他立志修身,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成全自己。曾国藩家书中对家人谆谆教诲的修身实操指导,以及在日记中和同事进行修身心得的分享,初步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修身“实学”理论体系。
“勤俭”是曾国藩他对家人的道德要求,“清廉”是他对自我为官的道德规范。曾国藩祖父曾玉屏,通过勤劳耕作,节俭自新,使家境好转,他从小就耳濡目染。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第二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可他仍旧不灰心,继续勤奋苦学。他说“勤”乃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历来勤俭。所以,他以“廉”字自律,指出“‘廉’字是人生之根本,即我楚师水陆两军之根本也”。他经常在日记中提及“清、慎、廉”三箴。年幼所浸润的习俗影响了他一生,使他有了几分“不忘初心”的定力。
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亲笔书写“廉”字巨幅匾额悬挂在督府,时刻提醒自己廉洁自守。他一生勤俭清廉,官至总督时,仍穿家人为他纺织的粗布衣和自制的鞋袜,一件青缎马褂,只有在大典迎宾待客时才会穿上,此件马褂跟随他30多年。
他还要求家人衣物不得多制,不准用丝绸,不能过多装饰……他明确表示,自己出行无需迎来送往,生活开支上能省则省。他饮食简单,早餐吃开水泡饭,每顿饭以一荤菜为主,“绝不多设”。在南京城任两江总督府内时,晚上批阅公文时的灯光也不浪费,家里的女眷要就着灯光纺纱织麻。
据史料记载,清代官员薪禄不高,年轻的曾国藩为人慷慨,为政清廉,他三十至四十岁为官期间,个人财务基本每年都出现赤字,日子过得窘迫。在他统军之后,掌握军中财政大权,可以支配的钱财很多,但他并未中饱私囊,仍表示“不要钱”甚至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赠给战区灾民。
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80岁时回忆父亲说,父亲的部下都了解他的人格,都能廉洁自爱,淡泊名利,也从来没有部下给他送礼。正是由于他的勤俭清廉,淡名轻利,远离贪欲,得了人心,得到了部下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