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由于我省的贫困人口在农村地区异常集中,贫困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很大,使得脱贫工作很艰巨。城镇化,是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扶贫攻坚工作与现代化联系起来,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针对我省实际情况,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致公党贵州省委建议:
推进城镇化 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扶贫攻坚应与城镇化同步
当前,我省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
发展城镇化,是助推贵州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致公党省委提出,贵州扶贫攻坚工作应以与现代化联系起来,在实施项目扶贫、精准扶贫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现代化道路推动社会发展与富裕,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比重很大的农村贫困人口。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记者上网查询了解到,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晚于“城市化”,这是我国有关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许多学者解释为: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致公党省委认为,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我省农村问题突出有着深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低。80年代以来,当东部地区城镇化加速之时,贵州城镇化显得步履艰难。到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达到了40%,与全国55%的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贵州绝大部分人口仍生活与居住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仍很低。二是工业化水平低。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贵州工业化仍然处于初期后半段,而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贵州与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巨大。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反映工业化的核心指标上,贵州经济总量很低。三是生存与发展环境欠佳。贵州属于喀斯特地区,73%的国土面积属碳酸岩发育区,土壤层薄,95%的地区有喀斯特分布,耕地短缺。80年代后期,贵州的石漠化面积每年以18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耕地面积则以每年11.4万亩的速度减少,同时,房地产的开发也导致大量的耕地消失。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致公党省委认为,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脱贫攻坚在于贫困人口面积的脱贫。而要打赢脱贫攻坚站,需要与现代化发展起来,通过城镇化而减少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通过城镇相联系的工业化发展而提供农村移民的就业,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提高整个社会的富裕。
怎么看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富裕关系?
致公党省委经过认真调研分析指出:
首先,城镇化需要工业化作为支撑,为农村人口向市镇流动提供支持。农村地区缺乏就业岗位,农村人口向城市与城镇必不可少,工业化为农村人口及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及就业岗位。工业化是城镇化深厚的物质基础,城镇化需要优先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城镇化为工业化开辟异常广阔的市场,为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镇提供机会。城镇化把大量乡村人口直接转化为城市人口,动摇了农村自然经济基础,代之以市场经济,极大地增加工业品市场需求,刺激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城镇化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及产业结构转变。工业化需求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则提供了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的廉价劳力出现在城市劳务市场上,企业家可在此找到大量低廉劳动力,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有力地增加产品竞争力。
第四,城镇化还有利于培育和开辟农产品及农村市场。城镇化还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巨大市场,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商品化。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日益增长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发达的交通则为农产品市场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五,市镇的扩张有利于扩大对毗邻地区的辐射影响,推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创造了发达的交通交通网络,城市和城镇沿着这些交通线渐次推进,形成区域性城市网络。
城镇化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
虽然,城镇化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贵州脱贫攻坚重要途径,但需要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使城镇化能够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并走向小康及富裕之路。
如何使得我省城镇化的选择与这一背景相适应,针对我省实际情况,致公党省委建议:
一、根据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城镇化模式,扩大市镇容纳空间。贵州要改变其大城市偏向的城镇化模式,将反磁场中心的发展战略用于城镇化分散中,推动各等级城市协调发展。贵州市镇发展分三个层次推进。一是构建空间广阔的贵阳现代大都市区,扩大中心城市空间容量,多中心、分散型、组团发展的现代大都市;二是打造一批大中城市。贵州具有1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贵州需要一批第二等级的大中城市,使之成长为贵阳市之外的次级增长中心;三是积极发展县城等中心城镇的发展,编织贵州较为发达城市空间网络系统,并带动农村发展。
二、以制造业及实体经济支撑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移民提供众多就业。地方政府应将资源优先用于制造业发展,应将土地、矿产资源及资金等优先用于制造业等基础部门的发展,通过基础部门而带动服务业等非基础部门的发展,从而为市镇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源。同时,我省应主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推动市镇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上涨而带动用工成本的上升,东部城市经济空洞化难以回避,其制造业正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可利用有利条件,移植外部的产业,但应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厂,避免破坏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贵州的极其重要的经济部门。贵州虽拥有一定的生态资源,但景观旅游者并不多,从中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贵州各市镇拥有丰富的民族与传统文化,需要精心保护与经营,要将民族元素植于市镇建设中,建立城市及城镇特色;要保护历史文化及历史地带,通过对外宣传,吸引外地游客,以此做强其城市及城镇旅游。
四,继续发展交通发展设施,以此推动市镇及农村地区的发展。交通促进人流、物流,是城市与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贵州城镇化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城乡良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发达的的交通系统。发达的交通设施系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推动产业发展及城市兴起;交通设施向小城镇及农村延伸,促进小城镇发展,并带动农村腹地的现代农业兴起与非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