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7期 本期221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15

  贵州发布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

  资源转化资本 产业活力迸发

  □本报记者 李 丽

  中药民族药是贵州的“五张名片”、五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全国中药民族药产业“北看吉林、南看贵州”的格局。

  今年初,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统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启动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调查统计工作。近期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去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亩,药材总产值达129.25亿元,加上中药材种子种苗收入25.82亿元;医药工业产值是423.52亿元,加上药品流通领域收入305.17亿元,全省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从种植、制药到流通共实现产值883.76亿元。在几大产业中,这样的成绩单显得亮眼。

  中药民族药聚合贵州传统、新兴产业,近年来不断强基固本谋创新,终于在全国赢得一定位置,并有了作为一张“名片”该有的风采。

  产业体系渐成型

  贵州以中药民族药为基础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资源方面,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有药材品种4802种,在全国品种数量居第二位,成就了“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的美誉,也孕育了天麻、杜仲、半夏、太子参、金钗石斛等种类繁多、品质卓越的中药材资源。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40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有42个县把中药材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发展。

  经过十几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贵州中药民族药形成了相对扎实的产业基础。如今,贵州医药产业成长迅速,苗药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2014年、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苗药总产值比全国另外五大民族药总产值的总和还多。苗药作为一个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既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有效供给,也奠定了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度保障。为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贵州全省上下构筑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高效推进的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食药监局等部门与各市(州)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因地制宜、挖掘资源,通过政策扶持、产学联合、科技引领、品牌带动,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中药民族药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增长极。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纳入统计的医药企业有145家,其中规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139家,比上年增加2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26.6亿元,同比增长12.3%。从工业总产值看,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3.51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中成药工业总产值344.39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1.3%。从销售产值看,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达364.15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中成药销售产值达299.53亿元,占全行业总销售产值的8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53.99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总额49.67亿元、税金总额25.42亿元。从单个品种销售额看,艾迪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肺力咳合剂、仙灵骨葆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47个药品销售收入上亿元,超过5亿元的有7个、超过 10亿元的有2个。

  目前,全省已建成医药园区6个,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黔南。截至去年底,园区入驻企业83家,占全省医药企业145家的57.2%;实现工业产值241.19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7.0%。

  去年,贵州换发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原料药、制剂生产企业145家。其中,生产中成药的企业89家、生产化学药的企业62家、生产生物制品的企业3家。全省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4家。

  去年,全省医药行业累计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308个,比上年减少21个;其中,中成药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1208个、化学药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1080个、生物制品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0个。全省有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数量45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中成药领域有108个、化学药领域有348个。

  目前,全省已通过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有13050家。其中,批发企业200家,比上年增加8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89家,比上年增加3家;药品流通连锁门店3859家,比上年增加826家;药品流通单体门店8902家,比上年增加256家。

  全省纳入统计的289家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17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利润总额7.41亿元。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7家,与上年持平;销售总额上亿元的企业超过60家、销售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20家。全省销售排名前10位的企业,销售额占全省销售总额的40%以上。

  “发展中药民族药涉及种植、制药、流通、科技等多个领域,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产业工程。”贵州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发展基础及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个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中药材种植与扶贫相结合方面,综合考虑全国市场行情、省内药材实际及一些大制药厂的主原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多种因素,贵州省科技厅等部门一起筛选出20个重点发展品种、30个鼓励发展品种,培育了42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因地制宜分区布局,打造了几个大品种几万亩、十几万亩较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基地和园区;同时,把中药材列为全省十大扶贫产业之一,作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如今,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去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区覆盖人数达152.0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43.84万人,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超过3300元。

  为客观、真实、动态反映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状况。2010年,由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完成具有贵州特点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部门综合性报表制度。该报表制度经国家统计局认定,是全国第一套中药现代化产业全行业综合性报表制度,并成为贵州法定的常规年度行业统计。统计数据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所需依据,使中药民族药产业成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新动力。

  自贵州省科技厅联合省统计局首次对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发布以来,各界对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今年已是连续第7次发布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反映了中药民族药在贵州的不可替代性和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

  夯实基础强支撑

  过去,中药材多半是野生的,中药材种植是在种植技术攻克后才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发展,野生中药材的供给远远不够,要让野生药材转变为人工种植且能规模化种植,就需要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

  近年来,贵州以科技重点项目、专项项目为载体,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不断攻克各种药材品种的种植技术,一批道地特色品种在组培苗、扩繁及病虫害防治等产业瓶颈技术上实现突破并得到推广。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调动人员因素。比如以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支撑,以省级科技惠民计划、现有人才团队为载体,将种植技术中成熟度高、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同时加上政策扶持,推动了药材品种种植。

  2016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有研发人员8152人,占从业人员的14.6%;其中,参加科技项目5013人,占科研人员的61.5%。截至去年底,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5个,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71个,比上年增加7个。

  去年,全省145家医药企业和25家中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项目经费支出累计达7.14亿元,同比增长7.2%;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受理数为791件。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新产品产值47.5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8.81亿元、同比增长30.1%。

  在突出科技支撑的同时,贵州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实行退耕还药、荒山种药、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低效经济林改种药材等方式,既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在石漠化严重地区,种植金银花、山银花、花椒、刺梨、杠板归等中药材,因为这些药材属耐贫瘠、耐干旱品种,特别适合在土地比较贫瘠的石漠化地区种植,从而实现植被恢复与经济效益双赢。期间,成功探索出“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将种植基地与文化、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此外,贵州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配置、产业引领作用,通过政策鼓励引导益佰、百灵、同济堂等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化农场”等多种发展方式,使企业、农户在参与基地建设中得到实惠,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去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599.45万亩,同比增长9.6%;实现总产值129.25亿元,同比增长1.6%。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太子参、铁皮石斛、生姜、天麻等26个品种,比上年增加2个。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30.73万亩,同比增长45.6%;实现销售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89.1%。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40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其中,“龙里刺梨干”“榕江葛根”“关岭桔梗”“遵义杜仲”“威宁荞麦”“大方冬荪”“妥乐白果”“大方天麻”“晴隆糯薏仁”“安顺金刺梨”“保田生姜”11个品种为新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