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获突破 政策环境有保障
贵州:军民融合铿锵前行
□本报记者 李 丽
“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态势喜人,产业发展百花齐放、重点领域亮点纷呈,为接下来更好发展打下了很好基础。”近日,贵州省经信委军民结合推进处相关人士向本报介绍上半年民军融合发展情况时总结说。
从“三线”建设脱胎而来,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已逐渐建成以航空、航发、航天、电子信息四大板块为主体的科研生产体系。这些年来,通过发展军工主业,全省形成了壮大“军转民”、培育“民参军”,“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对贵州而言,军民融合是全省巩固国防战略后方基地、支持和服务国防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方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军民融合实现突破。
资源互补迸发活力
贵州军工企业以四大军工板块为主,中航工业在黔工业企业18家,主要军品任务为无人机、教练机整机生产;航天工业在黔工业企业15家,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统一归属航天十院管理,主要军品任务为红旗系列导弹;军工电子在黔工业企业11家,隶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省内统一由振华集团管理,资产总额48亿元主要军品任务为军用电子元器件生产研发;航空发动机在黔企业共4家,隶属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省内由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管理,主要军品任务为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全省民品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军工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3-10亿元企业6家。其中,风雷公司的高低压氧舱在“大健康”领域有广泛应用;红林公司的燃机控制系统取得专利30余项,是国内唯一的生产企业;黎阳公司的智能充电桩用核心电源模块为华为公司配套,可实现产值20-30亿元。
目前,全省共有27家“民参军”企业,主要承担的任务层次为秘密级。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性能轴承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该公司开发研制的军用轴承,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精度等特点,是航空发动机配套领域的关键产品,在国家多个重点机型中是唯一配套生产厂家。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科技研发优势快速发展,产品覆盖航空航天、风能发电、石油、船舶等领域,特别是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难变形材料环形锻件制造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机匣整体轧制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公司积极开拓资本运作途径,目前已登陆国家“新三板”市场。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各型挖掘机,广泛服务于油田、城建、港口、道路、机场、农田水利和军事工程领域。尤其是军工特殊工程车、挖掘机是国内唯一配套单位,产品技术已实现替代进口,为军队应急保障、工程修筑等贡献了重要力量,产品质量、服务也得到军方用户肯定。
今年上半年,贵州军民融合发展实现突破。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需求为核心,按照“并行、协调、团结、精益、共享”发展理念,遵循“自愿参与、责权清晰,团结协作、互利共赢,共担风险、共同发展”原则,联合吸收同行业、民企等参与产业链生产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了“贵飞工业联合体”。7月,贵飞工业联合体发展论坛暨贵飞工业联合体名单发布及签字仪式成功举行,以贵飞公司为主体,引进哈尔滨飞机公司、宝胜科技股份公司等19家企业组建工业联合体,将贵飞公司主机产品协作配套业务外包,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安顺投资落地生产;后续将继续引进更多企业加入,围绕贵飞公司形成航空产业配套集群,提升生产能力、产品竞争力,为全省“民参军”探索一条新路子。
在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招商引资大会上,通过包装一批优质项目,对“军转民”“民参军”项目进行推荐,吸引省内外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参与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共收集意向项目330个、总规模1200余亿元,正式确定合作项目98个、总投资525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
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为达到深层信息共享与资源合作,贵州以军工企业为主体,联合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组建集产学研金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以“融入地方、联创共享”为核心理念,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军地资源共享、产业链协作配套及开拓更大市场,目前已有161家成员单位。同时,编制发布2016年度《贵州省军用技术转民用推荐目录》《贵州省军民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目录》,促进军工技术转入民用领域,推动军工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编制2016年度《贵州省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名录》,促进了军工与地方科技资源共享互用。
转型催生集聚效应
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安顺三地,产值占比分别为67%、14%、19%;形成了5个重点产业园区,即贵阳国家经济开发区(航天工业)、安顺经济开发区(航空工业)、遵义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航天工业)、贵阳高新区(军工电子)、沙文黎阳工业园区(航空发动机),4大基地总部均已搬迁至贵阳。
可以说,“三线”军工内迁奠定了贵阳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三线”建设期间,国内一大批科研单位、国防工业企业内迁贵州,带来数万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大量先进设备,形成了以军工为主,涵盖煤炭、电力、冶金、机电、化学等众多行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三线”调迁以来,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工、中国电子等国防科工集团先后在贵阳布局产业,加快在筑国防科工企业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国防科工产值迅速增长,形成了以航天、航空、航发、电子为主要代表的四大军工产业板块。
进入新时期,军工转型也加速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跨入21世纪,在筑国防科工企业通过一系列改革改制,积极调整企业结构、经营模式,承接系列航空发动机、高级教练机、地空导弹、军工电子元器件等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及配套任务,承担国家天官一二号、嫦娥工程、北斗工程、大飞机配套等重大专项。同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加快军工企业转向民品生产的步伐,辐射带动装备工业、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能源产业等快速发展,为服务国防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军工发展形成贵阳高端产业集聚效应。贵州军工企业竟争力不断增强,2015年产业综合排名跃居全国11位。航天十院、中国电子、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在黔国防科工企业总部先后迁入贵阳,进一步形成了以高端航空航天、高新武器装备零部件、电子元器件、航空发动机等为重点的系列产品体系。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不断向民用产业领域拓展。其中,贵州航天控制公司研制的石油仪器等产品遍及全国陆上油田、部分海上油田,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贵航股份公司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品,已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同时,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技等集团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在贵阳进行战略布局,在大数据安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文化基地建设、人力资源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据贵阳市工信委相关人士介绍,2016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完成产值363.47亿元。其中,国防科工企业完成产值208.41亿元(占全省69.7%),航空工业完成产值72.09亿元,航发工业完成产值37.1亿元,航天工业完成产值52.87亿元,电子工业完成产值32.94亿元。今年1至6月,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完成产值200.56亿元,“民参军”企业完成产值99.39亿元。
外部环境保障有力
某经济专家体会颇深地表示,今年是他所见多年来贵州“军民融合”在舆论上发声最强有力的一年:举办多年的装备博览会,军民融合首次成为其中重要内容,集中展示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代表的贵州装备制造业成果及水平,集中签约涉及军用、民用领域合作项目等,签约总金额达570亿元;在媒体上掀起一阵热潮的2017贵州?安顺爱飞客通用航空飞行大会,以“军民融合?展翼飞翔”为主题,打造国际顶级特技飞行表演秀,为推动产业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助力全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实际上,官方一直对此重视,并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多年来已形成保障军民融合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07年成立贵州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后根据工作需要,2016年8月更名为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并对成员进行调整,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主要分管省领导担任副组长,省直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为统筹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解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贵州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央企军工集团深化合作,促进全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政策上,《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办发[2016]36号)、《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黔经信军民[2016]7号)及全省层面的发展规划,对发展重点、任务、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明确,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此外,建设全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工业云整合军工企业、民营企业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信息、人才、技术、产品、市场、服务“聚、通、用”,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建成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军民深度融合生态圈;在财政机制保障方面创新工作方法,今年起草《贵州省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组建方案》,筹备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并逐步做大规模,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
在诸多利好作用下,贵州军民融合向纵深推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