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09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11

  对食材的考究,林依轮有着如同信仰般的执着。创业后更甚,他宁可为“饭爷”的产品原材料踏遍全球多个国家,也不愿妥协

跨界者 林依轮

□张秋颖

  “先舀酱,再放点醋,然后就加一点芹菜末,别的千万不要放”,“把这些拌好拌匀了,再把豆芽、青菜夹过来,但要码在边上吃,不然青菜(和酱拌在一起)一出水,就会影响酱的香气……”在“饭爷”食堂里,林依轮认真演示着他的炸酱面吃法。

  他以歌手出道,因一首《爱情鸟》爆红;后来涉足主持界,成为《天天饮食》《林家食铺》等节目的主持人;2014年底开始创业,2015年4月“饭爷”品牌正式确立。

  至今,“饭爷”经历了三轮融资,天使轮、A轮和A+轮,其中A+轮融资达8300万元。目前估值达3.6亿余元,即将迎来B轮融资。

  一碗炸酱面,在林依轮的手中吃出诸多讲究。“这个酱,把小时候的味道找出来了。”吃了一大口,他心满意足又有点小得意。

  炸酱配方是林依轮自己研制的,但没做成产品。因为炸酱里的猪肉在油里泡久了,影响口感;另外炸酱久置后,油会分层,最上面一层白花花的猪油非常不美观。有人建议他不要用猪油,他拒绝,“不能换,炸酱面就是用猪油最好吃”;有人表示不介意这个,想从他手里买配方做成产品,他仍拒绝,“除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对食材的考究,林依轮有着如同信仰般的执着。创业后更甚,他宁可为“饭爷”的产品原材料踏遍全球多个国家,也不愿妥协。“在食物上,我觉得不管是吃饭的人还是做饭的人,双方都是一个互为‘爷’的心态,‘饭爷’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1970年,林依轮出生于北京。自15岁起,就参加河北文化艺术团,经常到基层去演出。在团里,他身兼多职,弹吉他、唱歌、跳霹雳舞、装台卸台。

  1988年,成员跟林依轮差不多年龄的小虎队组合正式出道,是当时最令人瞩目的歌坛新人。第一年就创下20场演唱会爆满的记录,前两张专辑销量近1500万张,第三张专辑推出10天在全亚洲突破200万张,所有专辑销量年度第一并遥遥领先。

  当时,18岁的林依轮已开始进驻歌厅唱歌,少年心中也藏了一个明星梦。但在歌厅唱一年多后,林依轮进入人生低谷期,竞争压力令不到20岁的他意志消沉、迷茫、不知所措,“太苦,竞争太大了”。

  后来经朋友建议,林依轮选择出国,到玻利维亚做了厨师。至今回想那段经历,林依轮都表示难言美好。一年后,又有亲朋好友劝他,厨师可以做一辈子,但歌手是吃青春饭的,应该再拼一拼。

  这句话点醒林依轮,难以割舍唱歌的他决定回国,并暗下决心:再拼5年,唱不出名堂就回去做厨师。

  回国后,林依轮又继续在歌厅唱了两年,一天最多时唱过7场,一场演出15元。“那时不迷茫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唱歌都把自己唱麻木了。”

  终于熬到1993年,林依轮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爱情鸟》,很快火遍大江南北。

  大抵是冥冥中注定与美食有切不断的渊源。几年后,林依轮涉足主持界。2005年,他开始担纲《天天饮食》主持人,从此对食物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他们对食物的态度非常严谨。我在那做菜,下边坐着两个营养师、两个厨师,他们不断指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我急了,说太学术了吧,我只是想做老百姓爱吃的家常菜!”林依轮回忆道。

  2010年,林依轮成为华娱卫视美食节目《林家食铺》主持人。两年后,为做节目他在台湾待了3个月,吃遍岛内美食。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一位菜农的大葱用乳酸菌培养、山泉水灌溉,自信是全世界最好的,出产时小心翼翼地挖出,扎成小捆用水冲干净,整齐码在车上,就像侍弄一件艺术品。此前,林依轮对食物由职业、喜爱到钻研,还写过两本有关美食的书,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也是一种文化。

  此后,对美食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2014年底,林依轮决定创业。在朋友的强烈呼声下,喜爱研究美食的他开始筹备公司。次年4月,“饭爷”品牌正式确立。从此,歌手林依轮成了“林董”。

  开公司的明星不少,做投资、办工作室、开传媒公司并非新鲜事,但鲜有人真正把精力都投在创业上。林依轮不仅百分百投入,更是选了最难做的实体行业——做辣酱、卖辣酱。

  创业行路难,林依轮也没少受挫。最开始,“饭爷”有两条经营思路:一条是快餐,为解决白领的午饭问题;还有一条,是做快消品调味料。

  2015年初,“饭爷”与饿了么在望京合作送外卖快餐,林依轮亲自制做了标准版产品,由中央厨房照做。

  但即使是一份外卖,林依轮也绝不将就。在最后收汁这道工序上,他作了特别要求:“对中餐来说,最后收汁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我还是不想把它放在中央厨房完成,而是放在每一个加热点,到最后收汁、摆盘、切配,运送出去。”

  他坚持用好食材,如采购多源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高端超市的进口产品,卤肉饭用台湾最好的酱油膏。快餐客单价也比同行定高15元左右,最高时单价达49元,依然供不应求,仅一家店一天就卖出600多份。

  但经营还是出了问题。当时,望京的饿了么“骑手”约30个,入驻“饭爷”就有15个。每天中午,别人是客人排队,“饭爷”是送餐员排队。“最高峰时,一个送餐员拎走15份。你想想,一份一份送,到第15份的时候,客人已经等很久了,真的会骂人。”林依轮言语中满是无奈:“你的饭再好吃,但送那么久,别人也是不高兴的。”

  “外卖的评价好,主要是我们对食材讲究。快餐经营算走对了,也算没走对。”显然,若经营问题能解决,快餐是林依轮断然不愿放弃的。对一个美食爱好者来说,烹饪食物并获得高评价能给他带来快乐。不久前,林依轮就跑到三里屯去练摊,在路边做了一个快闪的深夜食堂,结果100多人迅速涌过来吃他做的炒饭。

  

  快餐业务后来还是没保住。2016年4月,在投资人建议下,林依轮关掉了所有快餐业务,开始聚焦快消品。

  一个月后,“饭爷辣酱”上线。表面虽是一瓶辣酱,背后却满是林依轮对细节的严苛。

  第一款产品开始名为“七个辣子”,包含7中辣椒,是一个民间配方。林依轮又加了两种豆豉,再用特级杏鲍菇代替肉的口感。杏鲍菇要求是12-15厘米,中间那段价格比尾部贵10倍、比头部贵四五倍。在研发过程中,做辣酱的油也换了好几种,反复测试后才确定为意大利松露油。

  “饭爷”投资人之一、芳晟基金创始合伙人于明芳说:“中国各地的辣椒可能不太一样,有哪些辣椒、有什么差别,林依轮都会深入研究。他就爱好这个,看好他也是因为他太执着了,执着精神能让一瓶酱做到极致。”

  由于食材成本高、要求高,制作时间需两到三天。加工时间太久,连代工厂都替他们的高人工成本着急。工厂负责人提出:“我把制作时间缩短到半天,你就用你那三天的,和我这半天的盲测,看是不是一样。”结果测了5次,都没逃过林依轮的舌头。对方心服口服:“就按饭爷的标准来!”

  还有一款酱带有干贝,林依轮跑遍国内外,找到最顶级的干贝,回来让工人师傅手撕,每个干贝撕出七八十条丝,“我们真的在用工匠精神做一瓶辣酱”。

  第一款辣酱面市,林依轮做了一场直播。当天2小时卖出3万瓶,上线两个月销售额过千万元。

  做实体行业过程繁琐,需找原材料、做研发、找代工厂、铺设线下渠道、推广品牌等诸多环节。但创业一年来,“饭爷”运营得有条不紊。这些都归功于选人:“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林依轮明白,只有找到合适的人,工作才能尽快展开。

  目前,林依轮在公司亲自带领研发部,严格把关。他在研发过程中发现,自己越是要求严苛,越是对调味品行业多一些尊重,“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天马行空就能想出来的。不去研发、不付出很大精力,你不可能获得这样一个成果”。

  林依轮逐渐把思路理清,他要做一个新型调味品公司,对行业进行升级,目标是成为“中国的亨氏”。“现在,美国家庭的餐桌上都有一瓶亨氏番茄酱。我的目标就是,未来中国家庭的餐桌上都有一瓶饭爷辣酱。”

  说出这个目标之前,林依轮做了一些市场调查。如近几年,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爱吃辣椒的人越来越多,辣椒则可缓解压力,还可让人兴奋、愉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累了的时候,想去吃顿火锅、小龙虾。”

  

  见过或采访过林依轮的人,一致评价他非常有亲和力,“人很nice”。

  身兼歌星、主持人、创业公司老板等,但在林依轮面前,你始终能感受到他的平和、亲切。无论是问各种问题还是合影、签名,他都微笑着耐心做完一切,然后给每一句“谢谢”回复一个“不客气”。

  在公司里,员工更是与他打成一片。公司一楼有一条长长的木餐桌,木椅子围成一圈,旁边是厨房,中午员工都在那一起午餐。林依轮笑着“吐槽”:“中午吃饭,如果我下来晚了,他们根本不给我留位置的,让我站着吃啊。”

  他似乎总有活力,说话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商业其实和唱歌是一样的,唱歌也是好产品,给大家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现在做食物也是这样。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实业,我觉得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关,我就一直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东西。”林依轮说。

  出于食品安全考虑,“饭爷”的每瓶辣酱都上了保险。除了辣酱,还研发消费者可拿回家直接炒菜的调味酱包,包括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8种,未来还可能做其它调味品。

  林依轮用“一个二十多年的德艺双馨老艺术家”形容自己:没有绯闻,出过100多首歌,有十几张专辑,上过十几次春晚。如今的他,已开始潜心经营自己的公司,成功转型为商界人士。但每当听到这类话,他还是常常推辞:“没有没有,我就是一个卖酱的。”

  从“饭爷”公司出来,林依轮站在门口目送。回头看着眼前这个风趣谦和、在商场已然运筹帷幄的企业家,很难再与1993年那个《爱情鸟》MV里的唱跳歌手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