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贵州的院线电影发展因资金投入、剧本生产和创作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起步较晚,但网络电影的生长速度却和全国整体水平持平,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无障碍的信息快速传播,也是因为网络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的整个流程,门槛都低于院线电影,自然也为贵州的影视从业者们提供了更多机会。
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的贵州原创力
□彭芳蓉
7月17日,由思南县仁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遵义水平电影联合推出的微电影《一袋干粮》正式开机。该片通过一段群众帮助受伤红军的故事,集中展现香坝镇雷公门景区花灯、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地理地貌以及民俗习惯等。
近几年来,贵州文艺奖参评的电影作品,微电影占据相当的比重。这充分说明我省微电影以“后发赶超”的速度大步迈进。
故事相对完整,演员演技过关,拍摄技术过硬,如今以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为主的网络视听节目的品质,早已不输制作精良、投入巨大的院线电影,又以制作成本低、放映门槛低、拍摄难度低等优势,逐渐在电影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贵州,如今已成长起一批相对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每年生产的微电影和网络电影达数百部,所拍摄的题材囊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社会公益、个人情感、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在国内的各种相关大赛和影展中,显露出不凡的气势。
贵州原创在全国表现亮眼
严格来说,微电影并不算是新事物,2010年前它有另一个名字,叫短片。到了2010年,人们把这种“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网络视频短片称为微电影,到了2014年网络大电影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微电影行业也开始逐步向新形态和新业态转换。
今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作为受到互联网冲击而发展出来的必然产物,过去“打擦边球”、蹭IP热度等野蛮生长的微电影、网络大电影,如今也因法律的出台而逐步规范化。
据了解,截至2016年,全国微电影年产量已达7万部以上,与全国一派热闹景象的网络电影市场相比,贵州网络电影发展也呈现出蓬勃态势。
大约从2012年起,贵州开始涌现出一批微电影创作者,唐煌、滕剑、张习明、潘瑞、黄宗孟等来自贵阳、安顺、遵义、黔东南等地的导演,不断推出新作。
2014年由贵州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合并组成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下设专门的电影电视处,目的是加强数字出版、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公共视听载体播放广播影视节目的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不仅在官方网站上随时公布相关政策性文件,也组织原创网络视听作品推优评审等活动,为贵州的创作者们提供相应展示平台。2015年,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贵阳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电影《梦巴士》,以及黔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电影《越界》,均获得5万元的2015“中国梦”优秀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资金扶持补助。
2016年,在第三届“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上,以反应乌当区农村商业银行两代信贷员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微电影《脚印》,获大赛故事类金奖。同年,由中共花溪区委宣传部出品,唐煌导演的贵州原创微电影《中国货车》就登上了“2016第三季度最佳网络微电影排行榜”,并拿下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十佳品牌奖、第三届贵阳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国际微电影节、中国网络电影节、北京国际网络电影节、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贵阳市微电影大赛……就连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今年也特别设置了互联网电影之夜。上至官方举办,下至民间组织,每年国内以网络电影为名目的评选层出不穷,贵州制造的网络电影在这些电影节中也崭露头角,收获不少荣誉。
据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李俊介绍,虽然贵州的院线电影发展因资金投入、剧本生产和创作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起步较晚,但网络电影的生长速度却和全国整体水平持平,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无障碍的信息快速传播,也是因为网络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的整个流程,门槛都低于院线电影,自然也为贵州的影视从业者们提供了更多机会。
从为爱好者展示到定制服务
贵州电视台主持人王上宾因主持美食节目多年而为贵州人所知,节目中化名为王瓢瓢的他,算是贵州最早一批做网络电影的热心人。
2010年,赚足人们眼泪的40分钟短片《老男孩》,不仅让“筷子兄弟”这个组合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也带红了“微电影”这个名词。就在这一年,王上宾也推出了他的首部微电影作品《弟兄》,在这部作品中他既是监制又是主演,和他联袂出演的还有贵州方言都市情景剧《6点开心帮》中的演员国义骞。
到2012年,贵州的微电影从题材到内容都更加细分。一批贵州题材、贵州制造的微电影陆续问世,如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故事背景的微电影《缘分西江》、16分钟微电影《你不来,我不老》,还有《爸爸的合唱团》《传奇》《与火车激情赛跑》《烛光烙印》《爱自主》《我想要爸爸妈妈回家》等数十部,其中由整形美容医院出品的音乐微电影《母女姐妹花》,还在中国国际微电影节、贵州省微电影大赛以及滨海国际微电影节等比赛中拿到不少奖项。
早期的贵州微电影多为爱好者们的“玩票”之作,随着从事微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逐步摸索出微电影的商业价值。相比院线电影或数字电影,微电影具有时长较短,成本较低,拍摄制作周期短等特点,同时与常规广告片、宣传片相比,又有具备一定故事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势,无疑给微电影赋予了强大的宣传功能,自然受到广告商和有宣传需求的政府机关单位以及企业的青睐。
今年6月14日,由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央综治办一室主办的第四届“为了明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微电影大赛成果展示会,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举行,大赛围绕“关爱成长呵护希望”的主题,希望通过微电影的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帮助。
6月20日,毕节市大方县消防部门统一策划拍摄的微电影《蜕变》顺利杀青,通过对真人真事的改编,将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学习训练、执法执勤等方面的生动场景和火热战斗生活进行展示。
显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微电影的社会效能也从过去为电影爱好者提供展示方式,转化为如今为企业和政府机关单位提供定制服务,制作更软性和更文艺化的形象展示产品。
较早从事网络电影制作的贵州大唐文化公司,从2012年至今,共拍摄制作了十多部微电影作品,其中包括为贵阳市花溪区定制的《中国货车》和《不破不立》,为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制作的《梦的形状》等。
行业的迅速膨胀和功能转化,对网络电影的制作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自然也淘汰了一批难以达到行业品质要求的从业者,同时又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到贵州的网络电影制作大军中,组成了现在相对稳定的贵州网络电影制作市场。
李俊说,目前贵州涌现了大量影视制作公司,每年出产的网络电影已有数百部。虽然网络电影的门槛较低,但和普通的短视频还是有所区别,对作品的艺术性、故事的完整性、制作和演员的水平,都有所要求,在这一点上,贵州的大部分影视制作公司的表现都还不错。
网络电影2.0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如果说从2010年开始风行于网络的微电影是网络视听节目的1.0版,那作为2.0版的网络视听节目,俗称“网大”的网络大电影则在2016年全面爆发,凭借其容量更高、艺术性更强、盈利模式更为多元等优势,风头迅速盖过微电影,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新宠。
网络大电影的概念和标准最早在2014年由视频网站“爱奇艺”提出,根据“爱奇艺”提供的数据,2015年网络大电影全网上线超过650部;2016年网络大电影全网上线超过2000部;截至2016年底,网络播出电影数量超过6600部,其中网大3100部,流量超过150亿兆。
惊人的数字吸引了大量电影从业者涌入,其中不乏在传统形式的电影中已取得较高成就的导演。面对这片“蓝海”,贵州的电影人们积极投身其中。
2014年6月份,一部《道士出山》的“网大”,以27万元的制作成本获取了千万元的收益,成为第一部现象级“网大”。
贵州较早推出网络大电影的导演是罗贤亮。去年5月15日,由他导演的网络大电影《寻蛊》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上首播。在罗贤亮看来,网络大电影在制作和发行模式上积极拥抱网络,绕开了传统影视行业已成型的行业壁垒,为“资源有限、梦想无限”的青年导演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同年,由贵州省黔剧院、贵州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播电视台影视文艺频道、贵州星空影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贵州首部原创惊悚悬疑网络大电影《子夜幽伶》也拍摄完成,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省直文化系统和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对网络大电影的直接参与。
从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的过渡,是互联网时代影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年的积累让贵州的网络电影产业结构相对完善,除了演员和导演们在茁壮成长,剧组里的其他分工也有了专业人员。学习表演出身的“90后”龚建如今已是贵州小有名气的选角副导演,他手上掌握数百个演员资源,除了为拍摄网络电影的团队提供演员外,还与外地来贵州拍电影的剧组合作。
从网络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低门槛为人们提供了接近梦想的可能,高品质的要求则让一批贵州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互联网时代打通了部分地域和资源的界限,打开了对外展示的平台,抓住这样的机遇,贵州的影视行业在全国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