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健康:产业“+”趋向融合尚待深挖
□本报记者 李 丽
为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全省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实际,贵州从2016年正式启动以“医、养、健、管、游、食”为核心的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统计监测工作。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贵州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942.1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03%。从大健康六大产业构成分组看,占比最高的是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90.34亿元,占41.43%;最低的是健康养老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仅占0.46%。
拥有独特资源优势的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打造大产业链条,“大健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牵一线而激活诸多因素,则是急需深度研讨的课题。记者撷取具有显著特征、典型意义的两地,以窥贵州大健康大产业发展之创新与潜力。
方兴未艾,集群效应急需增效
据了解,今年贵阳市计划实施大健康产业项目139个,总投资达650.06亿元。截至6月底,已开工项目110个、开工率为79.14%,累计完成投资185.97亿元,其中本年度完成投资43.74亿元。
近年来,贵阳作为省会城市、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及大数据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优势聚资源、以融合带发展,着力构建以“医、养、健、管、游、食”为支撑,特色鲜明、互动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链,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聚化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大健康、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以“大数据+医疗”为重点的健康医疗行业、“大健康+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培育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塑造“贵阳——中国健康养生名城”、“生态贵阳·秘境养生胜地”品牌形象。
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区不断壮大,以益佰、乌当、修文、清镇等医药产业园为支撑的“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初具规模。贵阳引进国药控股、修正药业、惠普集团等影响力大的大健康医药企业落户,涌现出益佰、同济堂、景峰、汉方等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拥有“神奇”“同济堂”“益佰”“德昌祥”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大健康医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健康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31.3亿元增至2015年的243.9亿元;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8.1亿元,同比增长12.7%;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规模工业比重的11.1%。
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依托大数据产业先发优势,推动大数据与大健康融合发展。贵阳朗玛、益佰制药、同济堂制药、天安药业、威门药业、金玖生物等一批企业探索“互联网+”模式,以“智慧医疗”“健康云”为平台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多家医药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智能化生产车间、电子商务平台及慢性病管理系统。去年,贵阳已全面实现市、县两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全覆盖。截至本月,全市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量突破6000例,有在编全科医生100余名;39互联网医院签约主任、副主任医师1000余名,累计完成5000例疑难重症二次会诊。
以避暑度假养生、生态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医疗保健等为主体的“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加快形成,大健康养生产业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去年,贵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91.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51亿元、同比增长33.5%;今年上半年,已接待国内外游客7141.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7.72亿元、同比增长30.7%。
此外,贵阳大健康医药初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物、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等多个子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重点依托智汇云锦大健康产业综合体,打造生物技术、检验检测、医疗器械、医疗TMT等新型产业孵化平台;依托贵州黔龙医学检测中心等重点项目,形成基因测序、细胞储存与检测等健康咨询服务新业态;依托汉方、广济堂等优势企业,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这些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贵阳以项目调度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去年,全市计划实施大健康产业项目179个,总投资达993.79亿元;年内开工项目146个、完工项目64个,已完成投资140.28亿元。
一些大型活动也扩大了产业影响力。去年12月,贵阳成功举办第二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培育一大批可供观摩、学习的好项目,获各界高度评价。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圆满完成贵州首届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的贵阳展馆布展工作,以主题为“健康贵阳绿色发展”5个方面内容对全市大健康医药产业进行展示,现场签约项目37个,签约金额158.26亿元;截至去年12月,项目全部履约,到位资金56.17亿元,已开工29个。
尽管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贵阳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度低,上下游融合度差,未能形成产业链条优势;领军型龙头企业太少,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未能形成集群效应,跨区域发展的利益调配机制尚未形成;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量较少,注册产品数量少、品种规模小。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贵阳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项目建设土地指标紧张,部分项目因土地流拍、规划等办理手续困难,落地情况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从而缺乏承接聚集产业发展的平台。
产业链有待完善。贵阳的医药制造仍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上游的研发、种植及下游的包装、物流、环保处理等环节有待补充完善;养老领域仍集中为基础养老服务,养老地产、产品等环节较为薄弱,产业整体呈现集中度低、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
产业载体尚待形成。贵阳的医疗机构数量较少,且医疗水平不高、配套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足,专业护理人才短缺,养老地产尚不成熟;养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业态尚处于低端;运动产业体育场所设施缺乏,均有待补充完善。
品牌建设急需提升。贵阳的大健康城市形象尚未建立,相应区域、产品品牌尚未形成,消费者对贵阳大健康的认知度较低,导致大健康医药产业“走出去”步伐缓慢。
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尚待夯实
2012年以来,拥有独一无二优质资源的石阡县,抓住贵州创建文化旅游集聚区试点的机遇,以创建石阡温泉文化旅游集聚区为目标,以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特色化为导向,着力打造“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康养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等方式,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资5.2亿元,完成一期老温泉区改扩建、二期四星级温泉度假酒店、三期温泉健康养生城建设;开发建成集酒店、康体、休闲、洗浴为一体的温泉体验中心,可同时容纳6000人洗浴,日接待量达20000人(次)以上,仅2016年就接待游客168.24 万人(次)。
该县还成功引进贵州交通集团建设佛顶山温泉小镇,项目占地627.8亩,以自然温泉资源为基础、特色地域文化为支撑、温泉乐养理念为指导,打造集观光旅游、度假、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运动康体、养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温泉小镇,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正加快实施二期建设、全面铺开三期规划;引进贵州产投集团、铜仁九龙地矿两家龙头企业,开发高端饮用矿泉水、功能性饮品及医疗、保健用矿泉水系列产品,打造国际知名高端矿泉水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花桥高端健康饮用水产业园,拟建年产300000吨饮用矿泉水的两条生产线,预计12月底可投产。
此外,该县力促“旅游+温泉”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67平方公里,其中以温泉资源为核心的景区面积25.4平方公里。从2014年到去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35余亿元,年均增速为36.9%;去年旅游综合收入排名全省第6(第3方阵)。
值得关注的是,石阡也存在产业链不够完整等问题。比如,温泉健康产业园的景点众多,但总体较零散且温泉产品单一;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休闲养生服务业发展造成较大制约,尚未形成产业链。
产业转移成效不优,争取项目、吸引投资力度不够,创新能力、管理运营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泉健康产业向高端化、领先型发展的进程;创新动力不足,温泉健康产业与其它主导产业、地域自然文化资源融合度不高,缺少对历史文化、山水风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形成强大竞争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2008年开始,贵州省石阡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就大规模开发建设石阡夜郎古温泉。至今投入6亿元,现有各类客房309间、泡池138个、大小停车位1000余个,设有温泉博物馆、餐饮中心、会议中心,拥有员工700余人,石阡城南古温泉已初步成为当地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该公司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共享温泉发展成果,开发温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并带动本地贫困群众就地参与经营服务,已吸收10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精扶贷”入股。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针对经营中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也在思考着产业如何更好地发展。他建议,结合温泉开发既是大健康产业、也是大旅游产业的实际,政府应进一步健全民企服务体系、优化民企政策环境,建立面向民企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定期公布扶贫政策、重大项目、行业发展、产品信息等,通过多种形式、途径适时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切实解决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前置审批多、环节反复问题,为民企平等、公平、放心经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为民企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开拓后续资金来源;将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医保体系建设相结合,让普通民众都能享受温泉疗养,共享“中国长寿之乡”的红利。
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建有苗侗医药交易市场,提供94个固定摊位、300多个流动摊位,2016年11月27日开街以来,每日均形成交易集市,省内外大批药商慕名而来;还集聚黔东南著名中医、苗侗医生坐诊,在中医馆、苗医馆、民族医药交流中心里,可开展瑶族药浴、推拿按摩、苗医云(互联网+)等服务。
(记者 李 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