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19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11

科技加码创新注能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贵州实施科技特派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综述

□本报记者 李 丽

  6月上旬,由贵州农科院承担的全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化创新示范推广”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该项目以贵州“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载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为核心,围绕全省9个市(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省、市(州)、县(区)三级联动,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带动、培训技术骨干发展基层科技特派员,探索创新、创业及服务发展新模式,推动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目前,贵州农科院已建成一支由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团队482人,形成蔬菜、苦荞、辣椒、茶叶、薏仁米、马铃薯、肉牛、蓝莓8个产业“科特派”创业链,培育形成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的企业、合作社108个;培育示范基地、养殖示范点52个,示范面积达29.47万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87.95万亩;建成薏仁米、苦荞等生产线11条,累计新增总产值59.844亿元,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2765.57元。

  记者采访发现,全省科技人员不仅尽心尽力、发挥所长,还积极探索、创造出诸多新型模式,有效推动了贵州农业产业独辟蹊径大发展。

  增效种植模式 提质蔬菜产业

  罗甸县边阳镇绿青菜园营销专业合作社在专项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经费资助下,示范推广该项目研究的“菜用糯玉米间套春大白菜”高效模式200亩。因采用选育特耐抽苔、开展度小、适宜间套的新品种黔白5号、9号,攻克了早春大白菜易先期抽苔的技术难关,从而能提早播种期、定植期及改进育苗方式;通过采用科学间套方法,在不影响玉米生长的情况下,使大白菜能提前在4月初就开始上市——彼时正值全国蔬菜普遍抽薹开花形成春淡季,亦为大白菜淡季,因而经济、社会效益均较高。

  据了解,春大白菜一般亩产量为3500-5000公斤、亩产值为6000-10000元;菜用糯玉米一般亩产量约为800公斤、亩产值为1500-1600元,一季白菜与玉米复合亩产值达1万元左右。将低热地区“菜-稻-菜”一年三季种植模式提升为“一年三季四熟”高效模式后,农民在传统玉米单作基础上净增收一季春白菜6000多元,除去白菜不到1000元的生产成本,一季可净增收5000多元。“一年三季四熟”实现亩产值2万多元,不仅可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助农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这种水旱轮作模式减轻了病虫危害,有利于生态化栽培。贵州玉米种植面积每年高达1100万亩,故该模式应用推广前景十分广阔。2016年,已在全省累计推广10余万亩。

  罗甸县罗化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于去年初试种“一年三季四熟”模式100亩,同年3月28日开始采收大白菜,第一批卖出每公斤批发价3.6元的好价钱,随后每公斤发价稳定在2-3元不等。据村委会副主任、贵平合作社理事长余健介绍,村民杨胜发种了7亩地,采收春大白菜不足一半即收入5万元,仅白菜一季可收入约10万元;贫苦户刘祖义种植4亩,采收结束后收入3万元,仅种白菜一季就能脱贫。

  来自湖南长沙的蔬菜收购商感叹,他去过无数田间地头,从未见这种中间一行玉米、两侧各两行白菜的套种模式,“一亩可以密植7000多株大白菜,如果1株1斤就是7000多斤,1株2斤的话就是1万多斤,效益真是杠杠的!”

  协同企业创新 助力苦荞出山

  苦荞作为一种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重要小宗杂粮作物,被称为“食药两用”粮食珍品,产业价值众所周知。贵州苦荞种植集中分布在毕节、六盘水两地,年产量约为8万吨,是当地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杂粮作物之一,涌现出了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福泉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型优强企业30多家,苦荞加工年产量逾10万吨。然而,贵州苦荞产业研发水平相对滞后,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亟待解决,如高产优质品种缺乏、栽培技术粗放、加工设备落后、加工产品单一、高附加值深加工新产品缺乏、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低下、热加工过程营养功能成分破坏严重等。

  2013年5月,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贵州农科院牵头的“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进企业驻园区基层创业行动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启动实施。其中,《科技特派员特色苦荞创业链建设与示范》(课题二)由贵州大学教授秦礼康、副教授曾海英领衔的该校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主持。项目经3年实施,有效整合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威宁县农牧局马铃薯荞麦产业办、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威宁县农科所、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科技资源,建成省、市、县及企业四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团队31多人,以苦荞优良品种繁育、有机栽培技术配套、规模种植基地标准化、系列新产品开发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为突破口,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转化应用,助推苦荞加工企业良性发展。

  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创新应用旋转式苦荞茶蒸制罐、苦荞茶脱壳生产用的循环式脱壳装置、苦荞茶脱壳生产用的振动输送装置、节能型苦荞茶干燥机、苦荞茶脱壳生产线等设备,为苦荞茶品质稳定、提升提供了保障;联合申报并实施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高黄酮含量苦荞品种筛选及提高苦荞茶黄酮含量工艺配方及工艺制作研究”(黔科合NY字[2012]3004号),突破苦荞茶黄酮强化等关键技术,建成了6500吨/年制粉、2000吨/年苦荞米、500吨/年苦荞茶等苦荞系列食品生产线4条。

  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重点针对焙炒型苦荞茶加工中苦荞籽粒焙炒不均、易糊粒、脱壳难、易碎粒等技术问题进行设备创新,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滚筒式电炒锅接线装置、回转式电炒锅转动接线装置、回转式电磁炒锅、滚筒式电磁炒锅、转动式电磁炒锅),建成焙炒型苦荞茶生产线2条。

  此外,科研团队还与贵州黔秀美筑民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苦荞馅饼”,目前已面市;与贵州黔宝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改良传统荞酥生产工艺,开发的“金装荞酥”也成功面市。

  联动公益服务 支撑蓝莓上档

  贵州蓝莓产业的创新举措之一,是建立“蓝莓产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科技特派员为主体力量支撑蓝莓产业技术,并联合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大户,围绕全省重大科技专项“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工程”基地建设,做大贵州蓝莓产业。经数年努力,全省蓝莓种植规模从2013年前的10万亩,发展到2016年底的近20万亩;产业链已从蓝莓繁育、高效栽培向鲜果加工领域延伸,蓝莓产业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工程师、项目组科技特派员文光琴,自2001年开始从事蓝莓繁殖、栽培技术工作。2013年以来,她专门为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指导企业培育优质种苗300多万株;先后引进蓝莓4大类50多个品种在贵州进行区域栽培试验,培训植物组培技术人员15名。2015年至2016年,她还在花溪区高坡乡指导注册成立贵州百瑞阳光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从事蓝莓种苗繁殖及高效栽培示范,经营规模达200亩。此举使蓝莓组织培养、组培苗瓶外生根、软枝扦插等技术成果,得以在企业生产中成功运用。

  贵州省县级科技特派员、麻江县蓝莓协会会长向先金原是一名县发改局干部,2013年成为科技特派员后,帮助麻江如意龙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麻江蓝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恒道丹林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进行技术创新,从施肥、植保到标准化装置,建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经先向金指导管理的3个蓝莓园总面积超过2850亩,每年生产的生态有机蓝莓亩产均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他还帮助如意龙康公司打造“蓝爵”品牌、蓝江农业公司打造“蓝江园”品牌,产品销往江苏、浙江、广东、深圳等地,市场供不应求。

  麻江县贤昌镇营山村科技示范户蔡国忠在贵州省蓝莓首席科技特派员聂飞研究员支持、帮助下,从2010年开始试种蓝莓17亩,2013年投产获得效益后,又整理荒山30亩扩大种植,2015年全部投产可稳定获纯收入25万元以上。因其蓝莓有机、味甜,在网上销售被一抢而空。蔡国忠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全村270户农户家家都种了蓝莓。

  麻江县龙山乡共江村科技示范户田如绵,以前在科技特派员企业——麻江黔甬蓝莓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打工,主要从事栽植、施肥、除草、修剪等生产管理工作,年收入3万多元。每次有蓝莓专家到企业来培训,他都会在场听、学并实际操作。在公司基地学会蓝莓生产管理技术后,2013年便回家试种15亩,后又逐渐扩大到50亩,现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家里盖起400多平方米小楼房,还购买3辆小车、开办“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田如绵夫妇的示范效应带动全村60户苗族同胞,家家户户都种植蓝莓,从而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