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7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15

  贫困地区脱贫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根本之策是教育优先。“治贫”必先“治愚”,“治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既要注重普通学校教育,更要加强文化育民,如何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盟贵州省委建议:

精准化推进 优先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贫困地区脱贫,根本之策是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4%。脱贫攻坚,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如何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不仅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还要与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贫困地区脱贫,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根本之策是教育优先。“治贫”必先“治愚”,“治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用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健民,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用现代化公共文化产品育民,用现代化公共文化产业富民,用现代化公共文化活动励民,自觉抵制各种宗教封建迷信现象,倡导积极健康的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方向和历史机遇。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省贫困地区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但历史欠账较多,数字化流动性程度不高,这也是我省贫困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之一。

  如何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盟省委认为,教育优先既要注重普通学校教育,更要加强文化育民,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而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盟省委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结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备基础建设大概包括四个方面:广电通讯类、书报音像类、休闲娱乐类、体育健身类。贫困地区按照国家标准,在设施建设方面已初见成型、基本具备,初步达到县级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室或中心,设立农家书屋,配备必要的篮球馆、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建设健身广场、敬老亭等,为贫困地区城市居民、农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治、政策、时事提供了条件,也为民众下棋、打扑克、跳广场舞等业余休闲健身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器材。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我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99%,其中农村为97.29%;2014年我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0%,其中农村为98.11%;而贵州省对应的这四个指标分别是91.25%、90.48%、95.39%、94.76%,贵州省与全国相比尽虽有差距,但也基本可以全覆盖。2014年,全国共公共图书馆3117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0.58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90平方米,而贵州对应指标分别为95个、0.35册、62.3平方米,与全国相比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建成,但差距很大,必须加大建设。体育娱乐方面,2014年,全国县文化馆共计1666个,乡镇文化站34465个,每县基本至少一个文化馆;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1338个,其中贵州省611个,而云南省高达2606个,这表明虽然贵州省具有一定规模的艺术表演场馆,但与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相比差距不小。总之,从全国、贵州省宏观层面讲,广电通讯类、书报音像类、休闲娱乐类、体育健身类四个方面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已基本实现。

  多方面努力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民盟省委认为,我省在基础设施初步完善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设施配备初见成型,但数字化流动性程度不高;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但规范化利用率程度不够;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活动产品初有成绩,但丰富化育民力程度不强。如何改进这一现象,民盟省委建议:

  一、精准化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有配备起点低、硬件基础弱、机制不规范等问题,更有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及习俗差异等。为此,必须调研现状问题、提升精细化服务,对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机制、产品供给、人才队伍等基本情况精准掌握,不仅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更要加强科学引导,抓住矛盾问题,做到目标精准、措施精细、效果显著。扶贫先知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编制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数字化地图,贫困地区以县为单位编制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列出建设时间表,形成行动路线图,操作性要强,做到供给侧文化产品与需求侧社情民意精准对接,“无遗漏”“全覆盖”保障各类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精准发力,文化助力脱贫。

  二、标准化建设。贫困地区以县及以下乡镇和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难点,力推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加强乡镇、村级基层现代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建设,消灭广播电视服务网络覆盖盲区,同时为地广人稀民族基层单位研发配备集成化、便携式、多功能流动服务娱乐健身设施装备。在公共文化产品上也要统一标准,在文艺下乡、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文体活动、艺术培训、全民健身等方面,明确服务种类、内容和数量要求标准。除此之外,还应有队伍人员配备标准、监督检查绩效评估标准等。以上标准作为强制措施有利于工作的强力推进。同时,还必须明确标准是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还需要做好标准提升工作及特色创新工作,并把之一并列入绩效评估。

  三、数字化普及。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以国家、省、市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为依托,普及推广县域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网络建设,最好在城区乡镇村寨人流量大的区域地点搭建免费WiFi服务,实现贫困地区群众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共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和流动性带来的便利互联网生活,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只要‘扫一扫’,下载流动服务APP,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做到“线上预约”“线下配送”。

  四、高效化利用。把推动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精准化、标准化、数字化工作着力点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加强工作检查和跟踪督办,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各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动态监测工作机制,进行事先不通知、随机不定期的抽查,工作绩效纳入考核,并及时事后反馈,跟踪改进。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力邀政协、民主党派开展工作评议,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对各级政府文化扶贫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对评议不合格的单位相关领导追责问责;另一方面,对文化硬件、文化产品也得加强提升丰富工作,比如图书馆、书屋等加强硬件建设,配备先进的恒温系统,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既能图书阅览又能避寒纳凉,并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重点提供相关产业的脱贫致富类图书影像制品,力争成为当地民众业余生活第一去处,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高效化利用,实现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后期有维护、场馆场所利用率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规范、现代公共文化产品丰富,人民喜闻乐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以共享理念,做到三个下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全面完善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数字化工作,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个人自愿参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共建共享、统筹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均衡化、均等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