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入黔攻城第一仗——五里桥战斗
□文/图 张中俞
偶尔听人问起: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究竟是先到贵州黎平县还是先到锦屏县?这说明,很多人对历史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它还事关中央红军长征入黔攻城第一仗是在哪里打响这个问题?在谨记“不忘初心”和红色旅游火爆的当今,它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资源。有鉴于此,特作此文。
中央红军入黔先到牙屯堡
1934年12月10日,红1军团参谋长左权率红2师第6团及电台,经贵州黎平县牙屯堡、湖南通道县和靖县等地,侦察转战黔东的路线。显见,左权除了在军团部率参谋人员对军事动态作出研判,上交首长运筹帷幄,下传命令以使部队决胜千里外,有时还率部侦察敌情。当然,侦察工作主要由红1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刘忠具体负责,率军团便衣队和团侦察排化装走在全军前面,查清路况、侦察敌情,及时向军团司令部报告,可谓军中“千里眼”和“顺风耳”。据红1师代政委赖传珠的长征日记载:“十二月十一日,12时出发到达牙屯堡宿营。”据胡羽高《共匪西窜记》载:“十二月十一日,朱毛主匪窜菁芜洲、牙屯堡。”
据《通道县志》(通道县志编委会编,民族出版社出版)载:1951年“8月,两县商定将黎平县洪州区飞地牙屯堡、头所、五所、黄柏、地了等村寨……划入通道管辖。”毋庸置疑,这至少说明在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已转战到贵州黎平县的飞地牙屯堡了(依民国时的行政区划)。
红1军团战黔东
要了解中央红军入黔攻城第一仗是在哪里打的,只要知道右路的先头部队红1军团的行程和战斗情况即可。整个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几乎都是红1军团(1935年7月改称红1军)的第1师或第2师作开路先锋,只是居于左路还是右路而已。
1934年12月13日红军主力兵分左右两路进入黎平,22日后卫部队离开黎平县境,前后10天。右路部队由红1军团军团部及第2师、第15师和红9军团组成,左路部队由红1军团第1师和红3、红5、红8军团及军委两个纵队组成。
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兵分左、右两路“借道黔东去湘西”。1934年12日19时半,中革军委在今湖南省通道县芙蓉发布《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的部署和致各军团、纵队电》,部署“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新厂、岩鹰坡、溶洞地域,向靖县派出警戒,向马路口及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洲司,则应相机进占黎平。”13日,右路部队从湖南通道县经靖县新厂等地进入贵州省境,当晚宿营于锦屏平茶(距新厂20里,1955年划归湖南靖县),行程约60里。据童小鹏(红1军团政治保卫分局秘书)《军中日记》载:“十三日,到平查所(六十里)。已进入贵州。”同日,左路部队大部从芙蓉等地出发,先头部队经黎平县牙屯堡等地到播阳宿营。12月14日,右路的红1军团大部经上堡寺、老寨、铁炉、界牌等地,到潭溪。然后,兵分两路:第2师经罗团、五里桥等地,向黎平城进发;军团部及第1师经曲团、高屯等地,到今黎平县高屯古顿村宿营,行程约70里,次日向锦屏方向前进。据《彭绍辉日记》载:“十二月十四日……此地属贵州管辖,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大都跑到山上去了。我们利用向导对群众做宣传,同时严格纪律,凡吃了群众米粮的,都要写信留钱,使群众逐渐对我有所了解。”12月15日,右路的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经潭溪等地,加上从中潮过来的红3团之配合,在黎平城东五里桥战斗中击溃黔军第4旅第7团,约于上午11时半左右攻占入黔第一城——黎平城。据《黄炜华将军》载:“经过几天奔驰,红二师于12月11日至15日相继占领了通道和黎平。”随后,第1师驻防黎平城,第2师北伸至鳌鱼嘴、八瓢地域,行程约75里。其中,红1军团军团部驻扎在八瓢大寨。
据《聂荣臻回忆录》载:“我六团会同三团抢占贵州黎平,黎平当时有王家烈守敌一个团,我军进攻,他们即放弃黎平,散在城外各地。随后,我们一军团以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黎平,一面驱逐城外的黔敌,一面保障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我在黎平没有住,随先头部队前进了。”综合研究文献得知,黎平城的驻防部队依次为:12月15日至16日,红1军团第1师;17日至18日,红3军团第4师;18日至19日,红5军团第13师。红9军团一部驻八瓢、婆洞休整,另一部四五千人于12月15日下午直插敦寨,与黔军第4旅第15团在铜鼓展开激战,在太阳偏西时结束战斗,胜利攻占这座锦屏老县城,红军缴获颇丰;黔军死伤数十人,余部逃王寨(今锦屏县城三江镇,后同)。黔军在黎平、永从、锦屏一线设置的第一道防线,遂被中央红军攻破。15日24时,《朱德致各军团纵队首长十六日部署电》指出:“九军团则已占领老锦屏城,敌团退王寨。”红1、红9两个军团的驻防,屏障着黎平县北部,确保了黎平会议的安全召开。
显而易见,中央红军入黔攻城的第一仗是黎平城东门外的五里桥战斗。
五里桥战斗
1934年12月15日晨,北路纵队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由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率领,经铁炉(民间误称“铁路”)等地进抵黎平县潭溪。在此担任阻击红军任务的黔军第7团,在红6军团转战黎平时即已领教过厉害。此次听说红军卷地而来,料也抵挡不住,在胡乱地放了一阵枪后,便一哄而散地向十万坪溃逃,只恨自己不是短跑运动员。十万坪的守军见败兵狼狈逃来,有的稍作抵抗,放几枪壮壮胆便连滚带爬地抱头鼠窜;有的未战即逃,扔枪丢弹,埋怨爹娘少给他生了两条腿。黔军败兵仓皇撤至五里桥,妄图凭借工事负隅顽抗。据红2师第4团团长耿飚回忆:“我们在大山里转了几天,进入贵州境内,向黎平攻击,守敌不战自退,逃往十万坪之守敌见前方下来溃兵,也得了逃跑传染病似的,干脆退往五里桥。贵州军阀的这种脓包相,坚定了中央改变原定方针的决心。”红6团马不停蹄,衔尾穷追,直抵城东五里桥敌阵前。摩拳擦掌,情绪高涨,战斗很快打响。据《李聚奎回忆录》载:“当时黎平有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周芳仁旅一个团驻守,但他们在我先头部队未到达之前就弃城而逃,溃兵退到十万坪,驻十万坪之敌也跟着向后逃跑,一直退到五里桥。黔军这种望风披靡、狼狈逃窜的情形,同湘军、桂军及中央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引起了到达黎平的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很大的兴趣。”据刘忠《从闽西到京西》载:“贵州王家烈的部队不敢对抗,一打即溃,一触即跑,真是个豆腐军。”林伟记载道:“红军现在已来到了边远的贵州,蒋匪军也要与我们一样的行走,他的保镖——飞机,因为远离机场,已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地胡作非为的了,这几天就没有飞机来,使我们过着安稳无扰的日子。无坚不摧的红军今后将进入敌人空虚、地区广大的贵州。现在还只装备有十三太保、九响毛瑟、汉阳双筒、三七迫炮,一个营才有三几挺轻机枪的王家烈二十五军,战士们都把他叫做‘双枪兵’(即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鸦片烟枪)、‘豆腐军’(即一触即溃、不堪一击)。战士们议论着我军进入贵州后的有利形势,在锦屏的战斗中已经深悉二十五军的情况,蒋匪军也因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其战斗力已远非在江西时可比。”
五里桥因位于黎平城东五里而得名,它是从湖南靖县进入黎平县城的必经道路之一。桥高两丈,长六七丈,西面桥头仅能容一人一马通过。桥下虽为小河,但两岸悬崖突兀陡峭,地势险要。据曾亲眼目睹红军过境的尹荣华老人介绍说,黔军当年像赶鸭子那样驱使百姓砍了200多根杉树,在河中筑起了三道一人多高的水坝,以提高水位使红军不能涉水过河;如果红军从坝下边强渡,就决堤放水淹冲之,幻想螳臂当车,甚至想侥幸取胜。还强迫百姓每家要缴30个竹钉(即竹签,也称地刁),达不到要求者要坐牢。砍老楠竹劈成拇指大小的竹片,然后削成三寸长、两头呈圆形或三角形的竹钉。先用火烤,再用桐油煮、人尿泡,既硬且毒。只几天工夫,竹签便一下子就像河边的水竹笋一样,出现在黎平城东的红军可能经过的大小路上,作为阻止红军攻城的补充手段之一。以半节竹钉插入地下,上面铺盖着草叶以迷惑。人一旦踩上去,脚心中毒,必将扑卧,如此一来,势必全身被刺,轻则受伤,重则毙命。黔军还用刺刀、皮鞭驱迫当地百姓,在南起田坝坡边、北抵薛家坪一带挖有约两里长的战壕,并在五里桥制高点将台垴修了碉堡两座。盘踞在桥头的黔军,妄图坚工固守,用火力封锁桥头、水面以阻挡红军前进。黔军第7团团长毕骏在视察自以为布防严密的工事时,曾得意忘形地说:五里桥战线固若金汤,共军胆敢越雷池一步,必将全军毁于一旦。
上午9点左右,红军尖刀排兵临桥头,黔军开枪射击,战斗打响。几个打前站的红军战士从容应对,因势孤力单,便只在几个土包之间来回绕弯,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偶尔,也视情况还击几枪,仿佛不敢应战似的。其实,他们是在等待大部队。待后队人马到达后,即刻展开强攻。黔军凭险顽抗,双方交战甚为激烈,红军多次进攻受挫。后红军派出小股兵力从下游涉水过河,抄袭黔军侧翼;正面强攻的红军调来一门六0炮,只听“轰!轰!”几声巨响,炮弹在黔军指挥所附近炸开。与此同时,从下游抄袭侧翼的红军已经攀葛附藤地爬上对岸,一排手榴弹扔过去,黔军顿时慌乱起来。恰在此时,经中潮漂洞、羊角岩等一带包抄而来的一支红军小分队,插到黔军背后发起猛攻,固守五里桥阵地的黔军便腹背受击。一时间,军号齐鸣,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红军的英勇,使黔军闻风丧胆,屁滚尿淌,喊出鬼嗓,纷纷弃桥奔逃;镇守将台垴和义冢碑等地的黔军,见大势不好,也迅速逃跑——脚跟碰到后脑勺。一时人烟滚滚,状如沸粥。旋即,杀兴正浓、征尘未落的红军冲过五里桥,马不停蹄、人不歇脚,追抵黎平城外。
城外的枪声已渐稀落,只有城北文笔塔(坊间称“文笔”)、东门等几处尚有黔军在抵抗。那塔本是彭家夸耀英才及第而修的,现却成了阻挡红军前进的堡垒。红军在几番进攻失利后,调整部署,改为佯攻正面、包抄后面。很快,以秋风狂扫落叶之势扑向黎平城东门,杀得黔军非死即伤、非伤即逃。平日作威作福的周芳仁、毕骏、何干群(独山、荔波、平塘的民团指挥)、何韬(榕江、下江、永从的民团指挥)等人在红军没攻城前是气壮如牛,真到见了红军时却作鸟兽散,魂飞胆落,取道南泉山、黎平所、岩洞、铜关等处,朝黔军第4旅驻地榕江县城仓皇逃窜。1934年12月15日上午11时半左右,第2师6团攻占了进入贵州省后的第一座县城——黎平城。配合攻城的红1师第3团,在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率领下也随后入城。据刘耀宗(红3团政治处宣传员)《万水千山长征路》载:“1934年12月14日,我们三团配合六团抢占了贵州黎平。”